最近量化圈炸锅了!沪深交易所7月7日起实施新规,专门针对高频量化交易"踩刹车"。每秒300笔以上的申报要被重点监管,撤单费直接涨了10倍!这波操作下来,那些靠"手速"吃饭的高频策略怕是要凉凉了。
新规来了,量化圈要变天?
说实话,这次新规来得挺狠的。以前那些靠"快"赚钱的私募,现在可能要重新考虑策略了。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跟我吐槽:“这下好了,一年20%的收益可能直接被手续费吃掉!”
但我觉得吧,这事儿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未必是坏事。你想啊:
- 那些高频策略动不动就撤单,搞得盘口跟心电图似的
- 现在撤单成本高了,他们不敢随便玩了
- 市场波动可能会更真实,没那么多人"画线"了
监管新规的核心变化
这次新规可不是小打小闹,直接给量化机构来了个"紧箍咒":
-
速度限制:每秒超过300笔申报就算高频交易。这个数字可不是随便定的,交易所经过长期监测发现,超过这个速度基本就是在"刷单"了。以前那些毫秒级下单的机构,现在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
费用暴涨:撤单费直接涨了10倍!有私募算过账,光这一项每年就要多掏2000多万。
-
额外要求:现在要报备服务器位置、系统测试报告,还得准备故障应急方案。说白了就是让机构把"底裤"亮出来,不能再搞神秘操作。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靠"拼手速"赚钱的机构付出更高成本。
成本冲击有多猛
这波监管带来的成本增加,简直像给量化机构来了个"暴击":
-
单日10万笔交易:以前成本1万,现在直接涨到10万。有个做高频的朋友说,他们现在下单前都得三思,生怕手抖点错了。
-
一年下来:按250个交易日算,得多花2000多万手续费。这钱够请50个量化研究员干一年了!
-
系统改造:有家机构光风控系统就投了80万,还得专门招3个合规人员。老板天天念叨"成本太高了"。
-
每月开支:数据服务费5万,机房托管费8万,再加上人工,一个月固定支出就小20万。小私募根本扛不住。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什么
这事儿在国外早有先例,咱们可以好好借鉴:
-
日本:2010年限制冰山订单后,市场流动性下降了18%。刚开始大家都很慌,但半年后就适应了。现在日本量化更注重基本面分析,反而走出了特色。
-
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实施后,高频策略收益每年少赚7%。但聪明的机构转型做中低频,用AI分析另类数据,收益反而更稳定了。
-
共同点:最后市场都找到了新的平衡点。真正的好策略不会被淘汰,只是玩法变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国家监管后,都出现了一个现象:真正的好策略反而更值钱了!因为靠"快"吃饭的少了,靠"聪明"吃饭的就凸显出来了。
机构们都在忙啥
大机构们现在可忙坏了,都在忙着"改头换面":
-
明汯投资:直接砸了3000万升级系统,开发了一套中低频策略平台。他们CEO说这是"痛并快乐着"。
-
头部私募:在开发低中高三阶产品矩阵。简单说就是高中低风险都要有,不能再all in高频了。
-
小工作室:专攻"定增破发"等细分领域。有家5人小团队,靠这个策略年化做到29%,比大机构还牛。
-
转型方向:从技术套利转向价值发现。现在大家比的是谁能从财报、研报里挖出真金白银。
个人玩家的机会来了?
有意思的是,这次新规可能给个人量化玩家打开了一扇窗。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大机构的高频策略受限后,中低频策略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咱们个人玩家本来就不拼速度,拼的是策略的独特性。
其次,现在军工、公用事业这些板块,量化覆盖率还不到30%。这不就是咱们的机会吗?有个哥们专门研究电厂卫星图,通过分析燃煤量预测发电量,比那些拼手速的强多了!
AI时代的新玩法
现在最火的要数用AI做量化,玩法简直五花八门:
-
有团队用大模型分析上市公司专利,把专利文本转化成量化因子,年化收益21%。他们说这比看财报有意思多了。
-
另一个人工作室专攻"定增破发策略",专门找那些定增价跌破现价的股票,年化29%。
转型要趁早
不过要想抓住这波机会,也得注意几点:
-
别老盯着秒级数据:现在要学着看日线分钟线。就像我朋友说的:“以前看分钟线像看动作片,现在看周线像看纪录片。”
-
挖掘另类数据:比如:
- 行业政策变化
- 供应链数据
- 甚至天气数据都能用
-
学会用AI工具:现在deepseek都能帮你分析财报,不用白不用。
-
关注冷门板块:军工、公用事业这些地方,量化覆盖少,机会多。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美国之前也搞过类似监管,最后市场都找到了新的平衡点。短期阵痛,长期利好。
春天真的来了?
所以你说个人量化的春天来了吗?我觉得是来了,但得换个玩法。以前那套拼速度的路子行不通了,现在要比谁更聪明、更有价值。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当大机构都在为手续费发愁的时候,也许正是咱们小散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公司的时候。毕竟,真正的投资从来都不是比谁手快,而是比谁看得准、拿得住!
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