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路由交换)知识精简(上)

TCP/IP四层与五层模型

  • 四层模型

    • 网络接口层:处理物理传输(如以太网、Wi-Fi、ARP)。

    • 网络层:路由和转发(IP、ICMP)。

    • 传输层:端到端通信(TCP可靠、UDP高效)。

    • 应用层:用户服务(HTTP、DNS、SMTP)。

  • 五层模型(拆分网络接口层):

    • 物理层:硬件规范(电缆、光纤)。

    • 数据链路层:帧传输(PPP、MAC)。

    • 其他三层与四层模型一致。

差异:五层模型更细化底层,适合教学/开发;四层简化设计,实际应用灵活。


TCP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 三次握手(建连接):

    1. 客户端发SYN(序列号)。

    2. 服务器回SYN-ACK(确认+自己的序列号)。

    3. 客户端发ACK确认。

  • 四次挥手(断连接):

    1. 主动方发FIN

    2. 被动方回ACK

    3. 被动方发FIN

    4. 主动方回ACK(等待2MSL后关闭)。

关键点

  • 握手三次因SYN-ACK可合并;挥手四次因被动方需处理剩余数据。

  • TIME_WAIT防丢包,SYN洪水攻击可通过SYN Cookie防御。


ARP协议

  • 作用:将IP解析为MAC地址。

  • 过程:广播请求 → 目标主机单播响应 → 缓存IP-MAC映射。

  • 类型

    • 代理ARP:路由器代答跨子网请求。

    • 无故ARP:主机主动广播IP-MAC(用于冲突检测或更新缓存)。


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 转发依据:MAC地址表(MAC-端口映射)。

  • 学习/老化

    • 学习源MAC和入口端口。

    • 老化时间(默认300秒)未通信则删除条目。

  • 广播/泛洪:未知目标MAC或广播帧时,转发到所有端口(除接收端口)。


三层交换机 vs 路由器

特性三层交换机路由器
设计目标高速局域网(VLAN间路由)广域网互联(NAT、VPN)
性能高吞吐、低延迟复杂路由、安全功能
应用场景企业内网核心/数据中心企业边界/ISP骨干

浏览网页时的数据传输

  1. 客户端请求:HTTP请求封装为数据包(经TCP/IP分层封装)。

  2. 路由转发:经路由器跳转(改MAC,IP不变)。

  3. 服务器响应:返回网页数据,客户端解封装并渲染。

  4. 辅助协议:DNS解析域名,ARP找MAC。


VLAN(虚拟局域网)

  • 定义:逻辑划分广播域,隔离流量(基于802.1Q标签)。

  • 应用场景

    • 部门隔离、数据中心多租户、语音/数据分离。

  • 作用:缩小广播域、增强安全、灵活管理。

802.1Q协议
  • 功能:在以太网帧中插入VLAN标签(VLAN ID、优先级)。

  • 端口模式

    • Access:连终端,仅一个VLAN(无Tag)。

    • Trunk:连交换机/路由器,多VLAN带Tag(Native VLAN除外)。

连接设备

  • Access:PC、打印机。

  • Trunk:交换机间、三层设备、虚拟化服务器。

 

路由表查找原则:最长掩码匹配

  • 规则:数据包的目标IP与路由表条目按最长子网掩码优先匹配。

  • 示例:若路由表有192.168.1.0/24192.168.0.0/16,目标IP为192.168.1.1,则匹配/24条目。


NAT(网络地址转换)

  • 解决问题:缓解IPv4地址短缺,隐藏内网拓扑。

  • 类型

    • 静态NAT:一对一固定映射(如将内网服务器192.168.1.10映射为公网IP1.1.1.1),适用于对外提供服务(Web服务器)。

    • 动态NAT:多对多临时映射(从地址池分配公网IP),适用于内网用户访问外网(如企业办公)。

PAT(端口地址转换,NAT重载)
  • 原理:多个内网IP通过同一公网IP的不同端口上网。

    • 例如:内网用户192.168.1.2:1234192.168.1.3:5678映射为公网IP1.1.1.1:100011.1.1.1:10002


PPPoE认证

  • 作用:通过以太网模拟拨号连接,常见于家庭宽带(如ADSL)。

  • 流程

    1. 发现阶段:客户端广播寻找PPPoE服务器。

    2. 会话阶段:输入账号密码(PAP/CHAP认证),建立PPP连接。

    3. 传输阶段:分配IP,开始数据传输。


广域网(WAN)

  • 应用场景:跨地域网络互联(企业分支、云服务接入)。

  • 常见协议

    • HDLC:点对点默认封装(Cisco私有)。

    • PPP:支持认证(PAP/CHAP)、多协议。

    • MPLS:基于标签的高效转发。

  • 连接介质:光纤、同轴电缆、无线(4G/5G)、租用专线(如SDH)。


ACL(访问控制列表)

  • 作用:过滤流量,保障安全或优化带宽。

  • 分类

    • 标准ACL:仅基于源IP(如deny 192.168.1.0/24)。

    • 扩展ACL:基于源/目标IP、端口、协议(如permit tcp 192.168.1.0/24 any eq 80)。


箱式交换机组成

  1. 硬件

    • 交换引擎(ASIC芯片)、端口(RJ45/SFP)、电源模块、风扇。

    • 管理接口(Console/USB)。

  2. 软件:操作系统(如IOS)、MAC地址表、VLAN配置。


交换机选型考虑因素

  1. 端口需求:数量、速率(千兆/万兆)、光口/电口。

  2. 功能:VLAN、三层路由、POE供电、堆叠支持。

  3. 性能:背板带宽、包转发率(PPS)。

  4. 可靠性:冗余电源、散热设计。

  5. 场景:企业接入层(低成本)、核心层(高性能)、工业环境(防尘/宽温)。


MTBF与MTTR

  •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设备平均正常运行时长,值越高越可靠。

  • MTTR(平均修复时间):故障后恢复所需的平均时间,值越低越好。


常见网络可靠性技术

  1. 链路聚合(LACP):多物理链路绑定,提升带宽和冗余。

  2. STP/RSTP:防环并冗余备份。

  3. VRRP/HSRP:网关冗余,主备切换。

  4. 设备堆叠:多交换机逻辑成一台,简化管理。


链路聚合(端口聚合)

  • 作用

    • 增加带宽:多链路叠加(如2x1Gbps=2Gbps)。

    • 冗余备份:单链路故障时流量自动切换。

  • 应用场景

    • 交换机间互联(核心-汇聚层)。

    • 服务器高带宽接入(如NAS、虚拟化主机)。

协议:静态聚合或动态LACP(IEEE 802.3ad)。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