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的概念,策略,指标

1.性能测试与功能测试的概念

功能测试(Function Testing)

定义:功能测试是为了验证软件系统的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正常工作。它主要检查软件的各个模块或组件是否能正确地执行预期的功能。

目标

  • 验证软件系统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 检查所有功能是否按要求实现
  • 确保软件能够处理边界条件异常情况

类型

  • 单元测试:针对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验证。
  • 集成测试:验证不同模块间的接口和交互。
  • 系统测试: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
  • 回归测试:确保新添加或修改的功能没有影响到已有的功能。

性能测试(Performance Testing)

定义:性能测试是为了评估软件在特定负载下的响应速度、稳定性、资源使用率等性能指标。它帮助开发者了解软件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优化软件以提高用户体验

目标

  • 确定软件在不同负载下的表现。
  • 发现并解决瓶颈问题
  • 测试软件的最大承载能力
  • 确保软件能够在高并发情况下稳定运行

类型

  • 压力测试:逐步增加负载直到软件性能下降或失败,以此来确定软件的极限。
  • 负载测试:在预设的负载条件下测试软件的表现。
  • 并发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操作软件,检查软件能否正确处理并发请求。
  • 容量测试:测试软件可以处理的数据量上限
  • 可靠性测试:长时间运行软件,以检测其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2.性能测试与功能测试的区别

性能测试注重的是资源和时间.

功能测试注重的是功能是否实现,正向(运行成功的用例)与逆向(运行失败的用例)

注:功能测试完毕 ===》 bug修复完成 ===》前面都已经解决完了 ===》性能测试

如果功能测试和bug都没有修复完成性能测试还有什么意义?

3.性能测试的策略

1--基准测试

定义:基准测试是在标准环境下对软件性能进行测量,以便建立一个性能基线。这个基线可以作为后续测试的参考点,用于比较不同版本或配置下的性能变化。

目标

  • 确定软件在标准环境下的性能水平。
  • 提供一个参考点,用于评估未来的性能改进或退化。

应用场景

  • 在项目初期建立性能基线。
  • 对比不同版本的软件性能。

注:基准线就是一个衡量指标,不是找bug用的。相当于定义一个测试标准。

2--负载测试

定义:负载测试是在预期的用户负载下对软件进行测试,以评估软件的响应时间和处理能力。这种测试可以帮助识别软件正常工作负载下性能瓶颈

目标

  • 确定软件在预期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 发现并解决性能瓶颈
  • 确保软件能够处理预期的用户数量。

应用场景

  • 模拟真实用户活动。
  • 测试软件在高峰期的性能。

注:负载测试就是一步一步,慢慢的增加系统的负载,在以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找出系统正常工作的极限负载

3--稳定性测试

定义:稳定性测试也称为耐久性测试或长时间运行测试,旨在评估软件在长时间运行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测试通常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以确保软件不会因为长时间运行而出现内存泄漏或其他性能问题

目标

  • 确保软件在长时间运行下保持稳定
  • 发现并解决长时间运行导致的问题

应用场景

  • 测试后台服务或长期运行的应用程序。
  • 确保软件在生产环境中能够可靠运行。

4--并发测试

定义:并发测试是在多用户同时访问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测试,以评估软件处理并发请求的能力。这种测试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多用户同时操作时可能出现的竞争条件和同步问题

目标

  • 确保软件能够正确处理并发请求。
  • 发现并解决并发访问导致的问题。

应用场景

  • 测试在线交易系统。
  • 测试多用户协作平台。

5--压力测试

定义:压力测试是在超过预期负载的情况下对软件进行测试,以评估软件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这种测试旨在找出软件的极限和崩溃点,以及软件在恢复过程中的表现。

目标

  • 确定软件的最大承受能力。
  • 发现并解决在高负载下的性能问题。
  • 确保软件在恢复后能够恢复正常运行。

应用场景

  • 测试软件在突发高流量情况下的表现。
  • 确保软件在极端条件下不会完全失效。

两种压力测试

1----极限负载情况下导致系统崩溃的破坏性压力测试

2----高负载下的长时间的稳定性压力测试

4.性能测试的指标

1--响应时间

定义:响应时间是指从用户发起请求到接收到响应的时间间隔

重要性

  • 用户体验:较短的响应时间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用户通常期望快速的响应
  • 系统性能:响应时间过长可能表明系统存在性能瓶颈。

测量方法

  • 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如JMeter、LoadRunner)记录每个请求的响应时间。
  • 统计平均响应时间、最大响应时间和最小响应时间。

  

2--并发数

定义:并发数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

重要性

  • 系统容量:并发数反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帮助确定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的表现。
  • 资源分配:高并发数可能需要更多的系统资源(如CPU、内存)。

测量方法

  • 使用性能测试工具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
  • 记录系统在不同并发数下的表现,找到系统的最大并发数。

3--吞吐量

定义: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或数据量。

重要性

  • 系统效率:吞吐量反映了系统的处理效率,较高的吞吐量意味着系统能够更快地处理任务。
  • 资源利用:吞吐量与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测量方法

  • 记录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请求数量。
  • 计算每秒或每分钟的吞吐量。

4--点击数

定义:点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接收到的请求数量。

重要性

  • 用户活动:点击数反映了用户的活跃程度,帮助评估系统的负载。
  • 系统压力:高点击数可能对系统造成较大的压力。

测量方法

  • 使用性能测试工具记录每秒的请求数量。
  • 统计平均点击数和峰值点击数。

5--错误率

定义:错误率是指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请求占总请求的比例

重要性

  • 系统稳定性:较低的错误率表明系统在高负载下仍然稳定。
  • 问题诊断:错误率可以帮助识别和定位系统中的问题。

测量方法

  • 记录测试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请求。
  • 计算错误率 = 错误请求数 / 总请求数 × 100%。

6--资源使用率

定义:资源使用率是指系统在测试过程中CPU、内存、磁盘I/O、网络带宽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重要性

  • 资源管理:合理的资源使用率有助于优化系统配置和资源分配。
  • 性能瓶颈:高资源使用率可能表明系统存在性能瓶颈。

测量方法

  • 使用系统监控工具(如Windows Performance Monitor、Linux top命令)记录资源使用情况。
  • 监控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和网络带宽等指标。

7--简单的总结表格

指标定义重要性测量方法
响应时间用户发起请求到接收到响应的时间间隔用户体验、系统性能记录每个请求的响应时间
并发数同一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系统容量、资源分配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量或数据量系统效率、资源利用记录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请求数量
点击数单位时间内系统接收到的请求数量用户活动、系统压力记录每秒的请求数量
错误率测试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请求占总请求的比例系统稳定性、问题诊断记录错误请求数,计算错误率
资源使用率系统在测试过程中CPU、内存等资源的使用情况资源管理、性能瓶颈使用系统监控工具记录资源使用情况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和优化软件的性能,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