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评估信号过孔的残桩效应--Via Stub

        设计中,之所以会去考察信号过孔的残桩效应(Via Stub),是因为它的存在导致了不需要的频率谐振,当这些谐振出现在所关注的信号通道的插入损耗中,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信号完整性(SI)问题。

        那么Via Stub到底是如何引发SI问题的呢?可以借助下图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左侧图,显示一个有两部分组成的通孔,直通部分(Thru)用于器件引脚和PCB走线的互连,分支部分(Stub)处于开路状态;

        中间图,一个正弦波从顶部的引脚注入,并沿着直通部分传播,直到到达Thru和Stub的交汇处,此时,信号产生“分流”,一部分沿着PCB走线继续传播,另一部分沿着Stub到达通孔底部,并发生反射,当反射信号到达交汇处时,又再次“分流”,一部分沿着PCB走线继续传播,另一部分返回注入端。

        此时,如果f是正弦波的工作频率,并且通过Stub的时间延时TD=1/4工作波长时,当它到达底部反射回交汇处,延时变为2*TD,恰好是信号工作周期的一半,此时,如右

### PCB设计中过孔对参考层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 一、过孔对参考层的主要影响机制 1. **回流路径断裂** - 过孔穿透参考层形成"反焊盘"空洞,迫使返回电流绕行 - 环路电感$L_{\text{loop}}$显著增大: $$ L_{\text{loop}} \approx 5.08h \left[ \ln\left(\frac{4h}{d}\right) + 1 \right] \quad (\text{nH}) $$ 其中$h$为介质厚度(mm),$d$为空洞直径(mm) - 导致信号上升时间劣化:$\Delta t_r \approx 2.2 \frac{L_{\text{loop}}}{Z_0}$ 2. **阻抗突变** - 过孔区域阻抗$Z_{\text{via}}$与原始传输线阻抗$Z_0$的偏差: $$ \Delta Z = \left| 1 - \frac{Z_{\text{via}}}{Z_0} \right| \times 100\% $$ - 典型6层板实例: | 过孔直径(mm) | 反焊盘直径(mm) | $\Delta Z$ | |--------------|----------------|-----------| | 0.2 | 0.5 | 18% | | 0.2 | 0.8 | 32% | | 0.3 | 0.5 | 42% | 3. **谐振效应** - 过孔与参考层形成环形谐振腔,谐振频率$f_{\text{res}}$: $$ f_{\text{res}} = \frac{c}{2D\sqrt{\varepsilon_r}} $$ $D$为空洞直径,$c$为光速 -信号谐波接近$f_{\text{res}}$时引发强烈谐振(实测案例:10GHz信号在$D$=15mm空洞处S21恶化8dB) #### 二、关键影响参数建模 | 参数 | 影响规律 | 数学表达式 | |---------------|-----------------------------------|-------------------------------------| | 过孔直径$d$ | $\propto$ 阻抗突变程度 | $Z_{\text{via}} \propto \ln(1/d)$ | | 反焊盘尺寸$D$ | $\propto$ 电感增加量 | $L_{\text{loop}} \propto \ln(D)$ | | 过孔长度$h$ | $\propto$ 寄生电容 | $C_{\text{via}} \approx 1.41\varepsilon_r h \frac{D}{D-d}$ | | 过孔数量$N$ | $\propto$ 平面分割效应 | 谐振峰数量$\propto N^{1.5}$ | #### 三、信号完整性劣化表现 1. **时域影响** - 信号振铃幅度$V_{\text{ring}}$与阻抗突变关系: $$ V_{\text{ring}} = V_{\text{in}} \cdot e^{-\frac{\pi \Delta Z}{2\sqrt{1-\zeta^2}}} $$ 其中$\zeta$为阻尼系数 - 边沿退化:每增加1nH回路电感,10Gbps信号上升时间增加约15ps 2. **频域影响** ```mermaid graph LR A[过孔区域] --> B[阻抗不连续] B --> C[信号反射] B --> D[谐振效应] C --> E[眼图塌陷] D --> F[频谱噪声] ``` #### 四、优化设计策略 1. **参考层连续性保障** - 采用**背钻技术**控制过孔长度$< \lambda/10$($\lambda$为信号波长) - 优化反焊盘尺寸:$D = d + 2h + 0.2\text{mm}$(经验公式) 2. **回流路径补偿** - 伴随过孔布置:每信号过孔配置≥2个接地过孔 - 接地过孔间距约束: $$ P_{\text{max}} < \frac{c}{10f_{\text{max}}\sqrt{\varepsilon_r}} $$ 3. **层叠结构优化** ```mermaid graph BT L1[信号层] -->|微带线| L2 L2[GND-完整平面] -->|3.5mil| L3 L3[信号层] -->|带状线| L4 L4[GND-挖空区] -->|过孔区域| L5 L5[PWR-局部填充] -->|电容耦合| L6[GND] ``` - 关键:确保信号层30mil范围内有完整参考平面 4. **端接匹配技术** - 过孔阻抗补偿公式: $$ R_{\text{term}} = Z_0 \sqrt{1 + \frac{L_{\text{via}}}{C_{\text{via}} Z_0^2}} $$ - 适用场景:≥5Gbps高速链路 #### 五、设计验证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过孔布局] --> B[3D电磁仿真] B --> C{ΔZ < 10%?} C -->|Yes| D[原型制作] C -->|No| E[调整反焊盘] D --> F[TDR/TDT测试] F --> G{眼图模板符合?} G -->|Yes| H[量产] G -->|No| I[优化端接] ``` #### 六、实测数据对比 | 优化措施 | 阻抗波动 | 上升时间(ps) | 眼高(mV) | |-------------------|----------|--------------|----------| | 无优化 | ±35% | 58 | 68 | | 背钻+伴随GND过孔 | ±12% | 42 | 92 | | 反焊盘尺寸优化 | ±8% | 38 | 102 | | 参考层补偿 | ±5% | 35 | 112 | > **结论**:过孔对参考层的影响本质是回流路径破坏与阻抗突变,需通过三维电磁仿真精确建模。优化核心在于控制反焊盘尺寸$D/d ≈ 1.5\sim2.0$,并确保每信号过孔配置2-4个接地过孔形成低阻抗回流路径。在≥10Gbps设计中,过孔引起的损耗可能占链路总损耗的30%以上。
最新发布
07-2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一只豌豆象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