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开门见山,直接开始讲解。(如有错误请指出,一定改正)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不妨点个赞再走。
一:单链表概念
单链表 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其特点是数据元素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内存中,这些节点在物理上可能是不连续的(他们的地址可能离的很远)。每个节点由一个数据域和一个指针域组成,数据域用于存储数据,而指针域包含了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即他们在逻辑上是连续的)。
图示:
同时,单链表可以分为带头结点和不带头结点两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通常有一个头结点,它的指针域指向链表的第一个有效节点(首元节点),这样的设计便于进行一些特殊操作,例如删除所有节点同时保留链表。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直接从第一个有效节点开始,没有额外的头结点。
如上图的plist就是链表的头节点。
二:单链表的基本操作
1.定义结点
在实现单链表的操作之前,我们应该把结点定义出来,已知结点内存储结点数据(data)和下一个结点的地址(即一个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因此我们可以用结构体来定义结点。
//定义结点
typedef int SLTDataType;
typedef struct SListNode
{
SLTDataType data;//数据域
struct SListNode *next;//指针域
}SLNode;
2.创建链表(初始化链表)
可以把链表初始化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带头结点的,一种是不带头节点的。
带头结点:
void initList(SLNode*head)//head为单链表头节点的指针
{
assert(head);
head = (SLNode*)malloc(sizeof(SLNode));为头节点开辟空间
head->next = NULL;
}
不带头结点:
void InitList(SLNode * head)
{
assert(head);
head=NULL;
}
3:新增结点
当我们在进行单链表的尾插和头插操作时,总要新增一个结点(即把新增加的数据转换成单链表结点类型),因此我们可以单独写一个新增结点的代码实现,当我们进行插入操作时直接引用即可。
//单链表的新增节点
SLNode* AddList(SLTDataType x)//x为新增的结点数据
{
SLNode* newnode = (SLNode*)malloc(sizeof(SLNode));为新节点开辟空间
if (newnode == NULL)
{
perror("开辟结点空间失败");
return NULL;
}
newnode->data = x;
newnode->next = NULL;
return newnode;
}
4.单链表尾插
单链表尾插入结点之前,最后的一个结点是指向NULL的,因此只需要把最后一个结点由原来的指向NULL改为指向新插入的节点即可。
//单链表尾插结点
void PushBackList(SLNode**head,SLTDataType x)
{
assert(head);
SLNode* newnode = AddList(x);
if (*head == NULL)
{
*head= newnode;
}
else
{
SLNode* tail = *head;
while (tail->next)
{
tail = tail->next;
}
tail->next = newnode;
}
}
关于这里为什么不传 SLNode*head 而是传 SLNode**head ?在此做一个解释。
首先,在主函数中创建一个指向头节点地址的结构体指针head:SLNode*head。
注意:地址就是指针,指针就是地址。
例如:head既是头结点head的地址,也是指向头节点head的指针。
那么此时我们如果传 head ,实际传给函数的就是head的地址,然后函数用SLNode*head这个一级指针来接收,并且只有当我们要对head的实际值进行修改等操作的时候才需要传给函数他的地址。
而如果我们传的是 &head(对指针取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