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掺杂技术

常用掺杂技术
高温(热)扩散:施主或受主杂质原子半径较大,难以直接进入半导体晶格间隙,需借助高温使晶体产生晶格空位,杂质原子占据空位进入晶体。例如,Si 晶体热扩散温度约为 1000°C ,原子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指数增大。杂质原子在晶格中以空位(替代式扩散)或间隙原子(填隙式扩散)形式移动。常用的扩散源有固相源(如 BN、As₂O₃、P₂O₅)、液相源(BBr₃、AsAl 和 POCl₃)以及汽相源(B₂H₆、AsH₃和 PH₃),其中液相源使用广泛。扩散方法包括恒定源扩散(整个扩散过程杂质源的表面浓度保持恒定)和有限源扩散(将一定量杂质淀积在半导体表面,随后向半导体内扩散,过程中不再施加杂质源),集成电路工艺中常采用先恒定源扩散形成预淀积扩散层,再有限源扩散进行主扩散的两步扩散法,以精确控制扩散分布。
离子注入:把杂质原子电离成离子,用强电场加速使其获得高动能后轰击晶体进入内部。离子注入能量在 1keV 到 1MeV 之间,对应平均离子分布深度范围是 10nm 到 10um 。掺杂深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能量和质量决定,掺杂浓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数目(剂量)决定。离子注入机主要由离子源(加热分解源气体产生带电离子)、磁分析器(筛选符合要求的离子)、加速管(使离子获得注入能量)、狭缝(确保离子束不偏)、静电偏转板(扫描离子束覆盖晶片表面)等组成。离子注入优点包括掺杂均匀性好、温度低(小于 600°C )、可精确控制杂质分布、可注入多种元素、横向扩展小、可对化合物半导体掺杂;缺点是会产生较多晶格缺陷,注入后需进行退火处理。为抑制离子注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沟道效应(离子沿晶格特定方向到达晶圆内部较深位置,导致注入可控性降低),可在晶圆表面淀积非晶格结构材料或破坏表面薄结晶层。
掺入杂质类型
提供载流子的杂质:一类是提供载流子的受主杂质或施主杂质,如 Si 中的 B(硼,受主杂质,形成 P 型半导体)、P(磷,施主杂质,形成 N 型半导体)、As(砷,施主杂质,形成 N 型半导体) 。施主杂质提供多余电子,受主杂质提供空穴,改变半导体导电类型和电导率。
产生复合中心的杂质:另一类是产生复合中心的重金属杂质,如 Si 中的 Au(金) 。重金属杂质原子半径小,即使在较低温度下也能通过晶格间隙进入半导体,扩散温度一般较低,例如扩散 Au 在 700°C 下,数分钟即可分布到整个 Si 片 。
与掺杂相关的问题
Si 的热氧化技术:Si 表面形成 SiO₂后,氧原子需扩散穿过氧化层与下方 Si 原子结合以增厚氧化层,由于 SiO₂膜是非晶体,氧原子扩散速度小,常需加热(热氧化温度一般约 1000°C )提高氧原子热运动能量。
杂质的激活:施主或受主杂质原子需处于替代 Si 原子的位置才能提供载流子,否则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半导体掺杂后需进行激活退火处理。
掺杂技术应用
集成电路制造:通过精确控制掺杂,制造出各种半导体器件,如晶体管、二极管等,实现复杂电路功能,是实现微纳尺度集成电路的关键,有助于减小器件尺寸、提高集成度。
半导体传感器制作:通过控制掺杂类型和浓度,调节半导体对特定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的敏感特性,制作出各类传感器。
质量分析与工艺控制
质量分析:硅片表面可能出现不良情况,如表面合金点、黑点或白雾、凸起物、氧化层颜色不一致、滑移线、弯曲、划伤、边缘缺损或开裂等;还可能存在漏电电流大(由表面沾污、氧化层缺陷、硅片缺陷等引起)、薄层电阻偏差、器件特性异常(击穿电压、hFE、稳压二极管稳压值异常)等问题。
工艺控制:包括污染控制(防止颗粒、有机物、薄膜、金属离子等污染,污染源来自操作者、清洗过程、高温处理、工具等)和参量控制(精确控制温度、时间、气体流量等,其中气体流量的稳定和可重复性对工艺影响较大,通过自动化进舟出舟、使用试片来控制时间,采用假片等方式稳定气体流量)。
掺杂技术发展趋势
新型掺杂技术探索:如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引入阳离子交换机制实现高效 n 型有机半导体掺杂,为有机电子器件领域提供新思路,未来可能涌现更多新型掺杂机制和技术。
与其他技术结合:将掺杂工艺与刻蚀技术等半导体制造关键技术结合,在刻蚀过程中实现材料改性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器件性能和稳定性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