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 BGA 栅球阵列技术总结
BGA(Ball Grid Array ,球栅阵列)作为半导体封装关键技术,在电子制造领域意义重大,其核心要点涵盖以下方面:
一、BGA 分类与特性
BGA 依据材质与结构,细分为 PBGA(塑料)、CBGA(陶瓷)、TBGA(载带)、MBGA(金属)等类别:
PBGA:以塑料为基底,成本低、介电常数优,焊球借由共晶或准共晶 Pb - Sn 合金连接,适配多场景,焊球中心距有 1.5mm、1.27mm 等规格 。
CBGA:采用陶瓷基底,针对不同承载基板(小于 28mm×28mm 、大于 32mm×32mm ),分别以锡球、锡柱实现连接,IBM 称对应封装为 CBGA、CCGA,保障高可靠性 。
TBGA:“T” 代表 Tape(载带),基于薄膜软性有机基板(厚度 100 - 125 微米),具备出色电气、热特性与可靠性,成本介于陶瓷类和层压板类之间,在便携消费市场与 QFP 封装竞争,可实现小间距、多 I/O 封装 。
MBGA:“M” 代表 Metal(金属),运用表面阳极氧化铝基板,借单层或双层薄膜金属达成封装内互连,具备低电感、低电容特性,适配高传输、高 I/O(可达 1000 以上)场景 。
二、焊接与缺陷
BGA 芯片通过打线(Wire Bonding)、卷带式(TAB)或覆晶(FC)等方式与基板导线连接,基板无引脚,锡球阵列作 I/O 端口。焊接易现吹孔、冷焊、结晶破裂等不良,影响电气连接与产品性能,需严格把控焊接工艺 。
三、技术趋势
伴随电子设备小型化、高性能化需求增长,BGA 技术向多方向演进:
I/O 数量拓展:满足高集成度芯片需求,适配复杂功能模块 。
封装创新:如 PBGA 基础技术优化、再流焊与覆晶技术升级,以及 superBGA 研发,推动封装密度与性能提升 。
面积优化:对比 QFP、WLP 封装,BGA 面积优势显著(如部分场景下 BGA 面积仅为 QFP 的 35% ),助力电子产品小型化设计 。
BGA 技术凭借多样封装形式、良好电气特性及持续创新潜力,支撑半导体器件高效集成与稳定运行,是电子制造微型化、高性能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未来将随行业需求深化发展,持续突破封装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