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圈迎来了一则重磅消息:Meta 与谷歌云达成了一项为期六年、价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Meta 将使用谷歌云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其他服务。这是谷歌云成立 17 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合同之一。
多云架构,巨头们的共同选择
在 AI 的浪潮下,算力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Meta 近年来大举扩展算力,CEO 扎克伯格甚至直言未来将投入“数千亿美元”来支撑公司的 AI 发展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云厂商显然无法满足超大型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多云(multi-cloud)”逐渐成为主流。
Meta 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和 AWS、微软 Azure 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时也从甲骨文、CoreWeave 等服务商租用算力资源。这次再度引入谷歌云,让 Meta 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数同时与多家顶级云厂商保持深度合作的科技巨头。
对 Meta 来说,这样的选择意味着 更强的全球服务能力,以及在与各大云厂商价格谈判时拥有更多筹码。对谷歌而言,则意味着在与 AWS、Azure 的竞争中赢得了象征性的重要胜利。
“亦敌亦友”的行业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与 Meta 在 AI、广告、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本就是直接竞争对手,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基础设施层面展开合作。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OpenAI 与谷歌也曾达成云计算合作,而苹果 iCloud 数据同样存储在谷歌的云服务器上。
这表明,在 AI 和云计算的竞争格局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争”或“合作”,而是更加复杂的 竞合关系。
从巨头到中小企业:AI基础设施的普及趋势
巨头的布局常常引领行业趋势。Meta 的多云战略向外界传递出的信号是:AI应用开发与部署正在走向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架构。而这一趋势不仅适用于Meta这样的科技巨头,也在逐步影响更广泛的市场。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虽然不可能像Meta一样与多家顶级云厂商同时合作,但它们同样面临一个问题:
-
如何在众多大模型和云计算资源中,挑选出既适合自身业务、又具备成本优势的方案?
在这一点上,一些 AI 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正在发挥作用。例如,MateCloud 这样的团队会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帮助他们搭建起适合的 AI 应用生态,在 GPT、Llama、Qwen 、豆包等多个模型之间做出合适选择。这样一来,中小企业即便没有自己的 AI 团队,也能快速落地智能客服、推荐系统、数据分析等应用,跟上行业的数字化浪潮。
结语
Meta 与谷歌云的百亿美元合作,凸显了 多云架构、算力竞争和AI基础设施升级 的大趋势。对于行业巨头而言,这是一场资本和技术的硬碰硬;而对中小企业而言,如何找到合适的技术路径,则同样决定着未来的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云厂商的持续竞争,也有像 MateCloud 这样技术服务商的陪伴和支持。可以预见,无论规模大小,未来所有企业都将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场 AI 基础设施的变革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