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暑期编程热:焦虑与争议并存
每年暑假,“少儿编程班是否智商税”的争论便卷土重来。据调查,2025年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后,超2000家培训机构涌入市场,但家长满意度不足40%。一位杭州家长坦言:“花3万元报班,孩子学完只会拖拽积木块”。这种落差背后,实则是家长对“技术焦虑”的盲目跟风——机构以“未来必备技能”“升学直通车”为话术,却忽视了两个核心问题:
低龄化陷阱:儿童前额叶皮层需8-10岁才具备抽象逻辑能力,强制3岁幼儿学代码如同“让婴儿学微积分”;
效果泡沫:70%的“幼儿编程课”实为乐高搭建+动画演示,与真实编程无关。
二、破除误区:什么才是真正的编程教育?
少儿编程的核心价值在于思维训练,而非技能速成。中国电子学会指出,编程教育应培养“问题拆解-逻辑分析-创新解决”的能力链。但实现这一目标需避开三大误区:
盲目抢跑:6岁前应以实物编程(如齿轮传动、机械原理)为主,培养空间感知;
考级至上:仅0.3%的竞赛生能通过强基计划升学,过度刷题易致厌学;
兴趣错配:强制报班的孩子1年内退课率高达68%,远高于自主学习者。
专家建议:二年级前通过机器人拼搭启蒙,高年级再系统学习Scratch/Python,形成能力阶梯。
三、途道机器人:家庭场景下的“理性编程”方案
当线下班陷入“高投入低产出”争议时,国产教具品牌途道机器人提供了一种高性价比的替代路径。其产品设计直击家长痛点:
1.科学分阶,吻合认知规律
2-4岁:用大颗粒电动套装(如未来机械师)学习基础机械原理,通过遥控小车理解“齿轮传动”“履带运动”;
4岁以上:通过编程教育套装学习Scratch图形化编程,可搭建智能小车、绘图机械臂等300+造型,同步覆盖全国机器人等级考试知识点。
2.课程与硬件融合,拒绝“纸上谈兵”
每套产品配备项目制课程(如48节机械动力课),用生活化任务引导学习:
搭建扫地车→理解皮带传动方向控制;
编程控制感应道闸→掌握“传感器+循环指令”逻辑。
这种“动手造物→编程驱动”的模式,让孩子直观看到逻辑如何转化为行为,避免抽象挫败感。
3. 千元投入替代万元培训
对比线下班(Scratch阶段约150元/课时,年费超万元),途道套装单价仅148-599元,一次购买可持续使用3-5年。其硬件获国家STEAM教育标准认证,并入选教育部白名单赛事指定器材,满足竞赛需求的同时省下数万元培训费。
四、给家长的实践建议
先试后买:通过免费试听课观察孩子兴趣,痴迷《我的世界》等沙盒游戏的孩子更易适应编程思维;
巧用工具:低龄阶段用途道等教具建立机械认知,高年级再衔接代码语言;
警惕消费陷阱:拒绝“包获奖”话术,单次课包不超过60课时。
结语:回归教育本质
编程教育的本质是思维的体操,而非焦虑的变现。正如南京奥赛金牌教练所言:“与其盲目报班,不如带孩子拆解智能音箱——理解需求比编写代码更重要。”
在这个暑假,用理性选择代替跟风消费,才能真正让孩子在创造中感受思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