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础
1、项目相关概念
- 项目的特点:
(1)临时性:临时性是指每一个项目都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
(2)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独特性):项目创造独特的可交付成果,如产品、服务或成果。
(3)逐步完善:逐步完善是项目伴随临时性和独特性两个概念的特点之一。逐步完善意味着分步、连续的积累。
(4)资源约束: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具备各种资源来作为实施的保证,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资源成本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一个约束条件。
(5)目的性:项目工作的目的在于得到特定的结果,即项目是面向目标的。 - 时间(进度)、成本和质量是项目工作的三个主要目标,为取得项目的成功,必须同时考虑时间、成本和质量三个因素,这三个目标经常存在冲突。另一个主要的约束是项目的范围。项目经理的责任就是在四个要素之间进行权衡以保证项目成功。
- 项目与日常运作的区别。
- 项目与战略的关系。
- PRINCE2 包括4个被称为要素的主要部分,包括原则、流程、主题、项目环境。
2、项目管理的软技能
- 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
- 影响一个组织:“让事情办成”的能力。
- 领导能力:形成一个前景和战略并组织人员达到它。
- 激励:激励人员达到高水平的生产率并克服变革的阻力。
- 谈判和冲突管理:与其他人谈判或达成协议。
- 问题解决:问题定义和做出决策的结合。
3、组织结构(重要)
- 本项目采用的是项目型组织结构。(论文中写这句)
- 项目组织结构优缺点
- 组织结构图示
4、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
通用的生命周期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 成本与人力投入在开始时较低,在工作执行期间达到最高,并在项目快要结束时迅速回落。
- 风险与不确定性在项目开始时最大,并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随着决策的制定与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而逐步降低。做出变更和纠正错误的成本,随着项目越来越接近完成而显著增高。
5、项目阶段
- 项目阶段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项目活动的集合,通常以一个或多个可交付成果的完成为结束。每一阶段完成后需要进行评审。
- 阶段与阶段的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1)顺序关系。在顺序关系中,一个阶段只能在前一阶段完成后开始。项目的多个阶段完全按顺序排列。其按部就班的特点减少了项目的不确定性,但也排除了缩短项目总工期的可能性。
(2)交叠关系。在交叠关系中,一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完成前就开始。这有时可作为进度压缩的一种技术,被称为“快速跟进”。阶段交叠可能需要增加额外的资源来并行开展工作,可能增加风险,也可能因尚未获得前一阶段的准确信息就开始后续工作而造成返工。
6、信息系统项目典型生命周期模型
-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含单元测试)、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
瀑布模型的特点:上一个过程的输出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每个过程后需要进行评审。
-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瀑布)模型结合起来。开发过程具有周期性重复的螺旋线状。四个象限分别标志每个周期所划分的四个阶段: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螺旋模型强调了风险分析,特别适用于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 迭代模型
迭代模型的水平方向为时间维,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描述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分四个阶段:初始、细化、构造、移交。在迭代式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包含不同比例的所有活动。需要N次迭代。
- V模型
掌握V模型的对应关系,V模型用于需求明确和需求变更不频繁的情形。
- 原型化模型
- 敏捷开发模型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相对于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的“非敏捷”,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也更注重软件开发中人的作用。(Scrum)
7、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 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 项目管理过程组:启动过程组、计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监督与控制过程组、收尾过程组
- 过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互作用:
过程组极少是孤立或只执行一次的事件,它们是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自始至终都以不同的程度互相重叠的活动。若将项目划分为阶段,则过程组不但在阶段内,也可能跨越阶段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