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冒泡排序
1、基本思想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交换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对于待排元素从前向后依次比较两个相邻元素,若发现逆序则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元素位置)使得较大的元素逐渐向后移动,一直重复这个操作直到所有元素有序为止,类似于水里面的气泡较大的慢慢冒起。
在排序过程中,各元素不断接近自己真实的位置,如果某一趟比较下来没有元素进行交换,就说明序列有序就不需要下一趟排序了,因此可以在排序过程中设置一个标志 flag 判断元素是否进行过交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比较。
一般情况下,称某个排序算法稳定,指的是当待排序序列中有相同的元素时,它们的相对位置在排序前后不会发生改变。
2、算法分析
一个序列中有N个元素要排序,总共需要进行N-1趟排序,第i趟的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i)次,每进行一趟排序,就会少比较一次,因为每进行一趟排序都会找出一个较大值。所以可以用双重循环语句,外层控制循环多少趟排序,内层控制每一趟的相邻元素比较次数。
例如:待排序列为 {4, 7, 3, 10, 6, 5}
第一趟排序:
第1次比较:4和7比较,7>4不需要交换,结果为:4 7 3 10 6 5
第2次比较:7和3比较,3<7需要交换,结果为:4 3 7 10 6 5
第3次比较:7和10比较,10>7不需要交换,结果为:4 3 7 10 6 5
第4次比较:10和6比较,6<10需要交换,结果为:4 3 7 6 10 5
第5次比较:10和5比较,5<10需要交换,结果为:4 3 7 6 5 10
第二趟排序:
第1次比较:4和3比较,3<4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7 6 5 10
第2次比较:4和7比较,7>3不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7 6 5 10
第3次比较:7和6比较,6<7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6 7 5 10
第4次比较:7和5比较,5<7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6 5 7 10
第三趟排序:
第1次比较:3和4比较,4>3不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6 5 7 10
第2次比较:4和6比较,6>4不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6 5 7 10
第3次比较:6和5比较,5<6需要交换,结果为:3 4 5 6 7 10
如上所示序列经过三次排序后就有序了,就不需要在比较了。
3、代码实现
(1)scala实现
/**
* 冒泡排序
*/
object BubbleSort {
def main(args:Array[String]): Unit ={
// val arr = Array(4,7,3,10,6,5)
val arr = Array(4,51,47,7,49,10,36,25,28,3,39,2,17)
bubbleSort(arr)
}
def bubbleSort(arr:Array[Int]): Array[Int] ={
var flag = 0 //定义标记,用于记录是否有序,默认为0表示有序
import util.control.Breaks._
breakable(
for(i <- 0 until arr.length-1){ // 外层循环控制多少趟排序
flag = 0
for(j <- 0 until arr.length-1-i){ // 内层循环控制每趟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
if(arr(j)>arr(j+1)){
flag = 1 // 若本次比较有元素交换说明无序
arr(j) = arr(j) ^ arr(j+1)
arr(j+1) = arr(j) ^ arr(j+1)
arr(j) = arr(j) ^ arr(j+1)
}
}
// 优化点:本轮排序已经有序,就不需要下一轮排序了,跳出循环
if(flag == 0){
break()
}
println(s"第 ${i+1} 次排序结果为:${arr.mkString(",")}")
}
)
println(s"最终的排序结果为:${arr.mkString(",")}")
arr
}
}
(2)java实现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4,7,3,10,6,5};
System.out.println(arr2Str(arr));
bubbleSort(arr);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boolean flag = false;
for(int i=0; i<arr.length-1; i++){
flag = true;
for(int j=0; j< arr.length-1-i; j++){
if(arr[j]>arr[j+1]){
flag = false;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
}
if(flag){
break;
}
System.out.println("第 " + (i+1) + " 趟排序结果为:"+ arr2Str(arr));
}
System.out.println("最终结果为:"+ arr2Str(arr));
}
public static String arr2Str(int[] arr){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for(int ele : arr){
if(sb.length()>0){
sb.append(", ");
}
sb.append(ele);
}
return sb.toString();
}
}
原始数据为:4, 7, 3, 10, 6, 5
第 1 趟排序结果为:4, 3, 7, 6, 5, 10
第 2 趟排序结果为:3, 4, 6, 5, 7, 10
第 3 趟排序结果为:3, 4, 5, 6, 7, 10
最终结果为:3, 4, 5, 6, 7, 10
二、选择排序
1、基本思想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基本原理是从头扫描到尾,找出最小的一个元素于第一个元素交换,接着从剩下的元素中找到最小的一个元素和第二个元素交换,依次类推直到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为止。
2、算法分析
第一次从 R[0]~R[n-1] 中选取最小值,与 R[0] 交换,
第二次从 R[1]~R[n-1] 中选取最小值,与 R[1] 交换,
第三次从 R[2]~R[n-1] 中选取最小值,与 R[2] 交换,…,
第 i 次从 R[i-1]~R[n-1] 中选取最小值,与 R[i-1] 交换,…,
第 n-1 次从 R[n-2]~R[n-1] 中选取最小值,与 R[n-2] 交换,
总共通过 n-1 次,得到一个从小到大排列的有序序列。
3、代码实现
(1)scala实现
def selectSort(arr:Array[Int]): Unit ={
for( i <- 0 until arr.length - 1){
// 假设第一个角标位置的元素最小
var minIndex = i
var minValue = arr(i)
for(j <- i + 1 until arr.length){
if(minValue > arr(j)){
// 记录最小角标和值
minIndex = j
minValue = arr(j)
}
}
// 交换 i 和 minIndex位置的元素
// 这里没有交换位置操作,实际是赋值操作,因为新的最小值已经被我们记录下了,效率更高
if(minIndex != i){
arr(minIndex) = arr(i)
arr(i) = minValue // 赋值
}
println(s"第${i+1}趟排序:${arr.mkString(",")}")
}
}
(2)java实现
public class Select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4,7,3,10,6,5};
System.out.println("原始数据为:"+arr2Str(arr));
selectSort(arr);
}
public static void selectSort(int[] arr){
for(int i=0; i<arr.length-1; i++){
int minValue = arr[i];
int minIndex = i;
for(int j=i+1; j<arr.length; j++){
if(arr[j] < minValue){
minIndex = j;
minValue = arr[j];
}
}
if(minIndex != i){
arr[minIndex] = arr[i];
arr[i] = minValue;
}
System.out.println("第 " + (i+1) + " 趟排序结果为:"+ arr2Str(arr));
}
System.out.println("最终结果为:"+ arr2Str(arr));
}
public static String arr2Str(int[] arr){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for(int ele : arr){
if(sb.length()>0){
sb.append(", ");
}
sb.append(ele);
}
return sb.toString();
}
}
三、插入排序(待更新)
四、快速排序(待更新)
五、归并排序(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