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以信息科学为基础,涵盖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应用技术。它融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并孕育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成为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信息技术与信息化、信息系统紧密相连,信息化需求推动其高速发展,信息系统应用则促进技术迭代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引领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成为各国投资和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2.1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技术。它分为硬技术(如传感器、服务器等信息设备)和软技术(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两者共同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体系。
2.1.1 计算机软硬件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光电元件组成的物理装置,为软件运行提供物质基础。计算机软件是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描述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并辅助理解程序。硬件和软件互相依存、协同发展,没有绝对严格的界线,共同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2.1.2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物理链路将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系统。根据作用范围,网络可分为个人局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公用网和专用网等类型。
1.网络标准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语义、语法和时序三个要素组成。OSI参考模型为异种计算机互连提供共同基础和标准框架,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广域网协议在OSI最下面三层操作,定义了不同广域网介质上的通信。IEEE 802协议族定义了网卡如何访问传输介质及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多种局域网技术。TCP/IP是Internet的核心,将OSI七层简化为四层,应用层定义了多种面向应用的协议,传输层有TCP和UDP协议,网络层处理信息的路由和主机地址解析,网络接口层兼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2.软件定义网络
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新型网络架构,通过网络虚拟化实现软件编程定义和控制网络。SDN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分离,控制平面包含逻辑中心化和可编程的控制器,掌握全局网络信息;数据平面由哑交换机等设备组成,仅负责数据转发。两层之间通过开放接口(如OpenFlow)交互,控制器通过标准接口向交换机下发规则。SDN架构分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通过CDPI通信,与控制平面与应用平面通过NBI通信,NBI允许定制开发网络管理应用。SDN接口具有开放性,南向接口负责与数据平面通信,北向接口负责与应用平面通信,东西向接口负责多控制器间通信。OpenFlow是基于流的概念匹配转发规则,流表的建立、维护和下发由控制器完成。
3.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5G的八大指标,并重点满足灵活多样的物联网需求。5G在正交频分多址(OFDMA)和多入多出(MIMO)基础上,采用灵活的全新系统设计,支持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三大应用场景。为了满足不同需求,5G同时支持中低频和高频频段,并设计了统一的技术方案。此外,5G还采用了新型信道编码方案、大规模天线技术等先进技术,以支持高速率传输和更优覆盖,并采用短帧、快速反馈、多层/多站数据重传等技术,以支持低时延、高可靠的应用需求。
2.1.3 存储和数据库
1.存储技术
存储技术根据服务器类型主要分为封闭系统的存储和开放系统的存储。封闭系统主要指大型机等服务器,而开放系统则基于包括麒麟、欧拉、UNIX、Linux等操作系统。开放系统的存储进一步分为内置存储和外挂存储。
外挂存储又根据连接方式分为直连式存储(DAS)和网络化存储(FAS)。网络化存储再根据传输协议细分为网络接入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AN)。这些存储模式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技术与应用场景。
存储虚拟化是云存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整合来自一个或多个网络的存储资源,向用户提供抽象的逻辑视图和统一的逻辑接口,从而提高存储利用率、降低存储成本,并简化大型、复杂、异构存储环境的管理工作。
绿色存储技术则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设计生产能效更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数据存储设备的功耗,提高存储设备每瓦性能。它涉及存储系统的外部环境、存储架构、存储产品、存储技术、文件系统和软件配置等多方面因素,旨在实现存储容量、性能和能耗的平衡,提高所有网络存储设备的能源效率。
总的来说,存储技术不断发展,旨在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提高存储利用率和能源效率,降低存储成本和运行成本。
2.数据结构模型
数据结构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描述了在数据库中如何结构化和操纵数据。模型的结构部分定义了数据如何被描述(如树、表等),而操纵部分则规定了数据的各种操作,如添加、删除、显示等。
常见的数据结构模型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1.层次模型:
最早使用的数据库模型。
用“树”结构表示实体集之间的关联。
每个结点表示一个记录类型,连线表示关联,且为一对多的联系。
层次模型只能处理一对多的实体联系。
记录类型及其字段必须命名,且不能同名。
层次模型中的记录值只能按其层次路径查看。
2.网状模型:
采用网状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其实体之间的联系。
可以灵活地描述事物及其之间关系,克服了层次模型不能表示非树状结构的限制。
用有向图结构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点都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
网状数据库是导航式数据库,用户在操作时需说明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3.关系模型:
用二维表格的形式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
基于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发展而来。
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由关系来表示。
允许通过数据库规范化的提炼建立信息一致性的模型。
访问计划和其他实现细节由DBMS引擎处理。
基本建造块包括域(数据类型)、元组(属性的有序多重集)、关系变量(关系的表头)和关系(元组的集合)。
每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景,选择哪种模型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数据库系统的特性。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关系模型因其灵活性和强大的数据操作能力而逐渐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