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人形机器人,早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专属。它们正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或许在未来某天,会在家中帮你递一杯水,在灾难现场执行搜救任务,甚至成为你上下班路上的“同事”。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能走、能跑、能上下楼梯?这一切行动能力的核心,都藏在那一双“腿”里。腿,是双足机器人的灵魂所在,却也恰恰是技术最难突破的关口。它决定了机器人是否站得稳、走得灵活、适应复杂的地面环境。可以说,腿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像不像人”、“能不能用”。当前全球机器人领域正迎来一场“双腿竞赛”,比如在刚结束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我们就能看到从运动控制到机械结构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图片来自于新华网)
那么,双足机器人的腿到底有哪些核心技术?行业正在如何攻克行走的难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结合最新行业洞察,带你由浅入深,看懂双足机器人腿部设计背后的门道与未来。
“腿,决定上限”:双足机器人的第一性原理
在动态、不可控的真实世界里,双足机器人的腿部设计几乎决定了它的运动上限与安全下限。楼梯、斜坡、坑洼地面乃至湿滑路面,都是对下肢结构与控制策略的即刻考题:只有在支撑、落足与重心转移之间精准协同,机器人才能保持稳定,不被环境“反客为主”。与此同时,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从工厂巡检到商场服务、再到家务辅助手作——要求机器人不仅会走,还要能蹲起、爬起、跨步和转身,并在紧凑空间中完成灵巧操作,这对关节行程、关节力矩与末端轨迹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机器人适应复杂路况和执行复杂动作
更具挑战的是效率与能耗的平衡。同样的任务路径,不同的腿部构型和驱动形式(如纯电驱、液压、或电机+弹性元件的混合)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能耗曲线;优化传动比与顺应性设计,不仅能显著降低运行能耗,也能在扰动下提供更好的动态稳定性与容错性。纵观当下代表性机型(如 ASIMO、Optimus),它们在行走与部分动态动作上已达较高水平,但与人类骨骼—肌腱—肌肉体系相比,柔顺性、能量回收与肌腱式储能仍存在明显差距。也因此,围绕腿部结构与驱动形式的持续优化,正成为攻克“更像人、更省能、更稳健”的关键突破口。下一步,谁能在结构—驱动—控制—能量管理四位一体的系统设计上取得平衡,谁就更有机会把双足机器人带进真实的复杂场景。
腿部设计:原则 × 构型 × 执行器一体化拆解
要让双足机器人“走得稳、跑得快、耗得省”,腿部设计必须从顶层原则落到具体构型,再延伸到执行器与传动的工程取舍,形成一套闭环的方法论。
① 设计的四大核心原则(Why)
想让双足机器人“走得稳、跑得快、耗得省”,先要把底层原则吃透:其一是合适的质心(CoM)管理,适度抬高重心可减小横向摆动,在复杂地形或急转弯时更稳;其二是低惯量与低质量,通过轻量化与“电机/减速器上置”(移到大腿或躯干)减少摆动部件的转动惯量,动态响应会更快;其三是高刚性,结构足够“硬”,模型误差和步态抖动才不会被放大,动态行走才更可靠;其四是高动态性能,包含快速响应、精确执行与对外界扰动的实时适配,直接决定多动作切换的连贯性与安全边界。
腿部构型设计要把握准则
资料来源:参考丁宏钰《双足机器人腿部及其驱动器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② 常见腿部构型(What)
当原则落到工程,构型的取舍最关键:主流的“人腿”方案(6 DOF)以髋3自由度、膝1、踝2实现灵活与稳定的平衡,适配多任务与多地形,比如ASIMO、HRP系列、WALKMAN、Optimus等;“鸟腿”方案(反膝)则以更少关节与机械步态切换实现低能耗+高动态,控制更简洁、地形适应强,但通用性略逊“人腿”,例如Cassie和Digit;“合成腿”(如Slider和Leo)方案尝试融合二者优势,例如 SLIDER 采用“无膝直腿”思路,仅凭髋与踝的6自由度完成直腿行走,在降低惯量与复杂度的同时,带来更友好的控制与维护成本。
双足机器人腿部构型分类概览
资料来源:Tadeusz Mikolajczyk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Bipedal Walking Robots: Review of Gait, Drive, Sensors and Control Systems, Grzegorz Ficht et al. Bipedal Humanoid Hardware Design: a Technology Review,德邦研究所绘制
③ 执行器与传动优化(How)
把动力学诉求真正落地,要看执行器与传动:传统旋转电机正走向高性能无框电机/直线驱动器,再辅以电机上移与轻量化定制,能显著降低末端惯量与整腿质量;在传动上,ASIMO 用四连杆把大腿电机力矩传至膝关节,兼顾力矩利用与结构紧凑;Optimus / RH5 则采用线性执行器+滚柱丝杠,在负载能力与运动精度上更占优,适合重载与精定位场景;而在踝关节,并联机构因其高刚性与姿态稳定广受青睐,同时还能把电机/减速器上移到更近的躯干或大腿,进一步减小末端惯量、提升扰动下的稳定性。
因此,一条“好腿”,不是单点拉满,而是把原则→构型→执行器/传动串成闭环:用高刚性、低惯量打地基,用匹配场景的构型定边界,再用执行器与传动把动力学和控制需求闭合;谁能在结构—驱动—控制—能量管理的四位一体中找到最优平衡,谁就更有机会把双足机器人真正送进复杂、真实的应用现场。
当 6DOF 遇见 396 Nm:“青龙”的硬核下肢系统
在上文我们从原则—构型—执行器/传动把机器人腿足系统的底层框架拆清了。接下来,用一个落地案例把抽象变具体:看看“青龙”如何把每一次工程取舍,转化成速度、稳定与能耗等可量化指标;也由此串起一条可复用的下肢设计路径。
作为一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的腿部设计把仿生构型、轻量化结构、实时控制与环境感知揉成了一套连贯的工程解法。单腿 6 自由度严格对标人腿:髋关节覆盖俯仰、侧摆、周转,膝关节承担俯仰,踝关节负责俯仰与侧摆;其中髋关节最大扭矩 396 Nm,为负载与爆发式动作提供了足够的力矩冗余,也为高速步行中的“起落—换撑—收摆”留出稳定边界。
“青龙”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在结构层面,青龙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把重部件上置到大腿或躯干,显著降低了摆动端的惯量,带来更快的动态响应与更低的能耗。由此落到能力指标,青龙可实现≥5 km/h 的快速行走、20° 上下坡与13 cm 跨台阶,并在碎石、沙土等非结构化地形保持步态稳定——这是“低惯量 + 高刚性”组合在真实场景中的直接体现。
控制与传动上,青龙采用基于 EtherCAT 的高实时性控制总线,配合伺服控制器实现关节力矩与位置的精确闭环;踝关节引入并联机构,在提升刚性的同时把电机与减速器“上移”,进一步减小末端惯量,让落足与推蹬更加干脆、抗扰更强。感知侧配备深度相机与激光雷达,为局部足端落脚点选择、障碍检测与路径规划提供数据底座,使其具备对复杂地形的自主导航与动态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青龙腿部的相关数据感兴趣,可以在OpenLoong开源社区下载相关的硬件图纸。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Github下载!
把上述要素串起来看,“青龙”的腿部是一套从构型选择 → 结构轻量化 → 执行器/传动优化 → 实时控制 → 感知闭环的系统设计:在同一条“腿”上同时追求力、形、控、感的平衡,最终把“走得稳、跑得快、耗得省”的目标落在可被量化的指标与可被复用的工程路径上。
从“走稳”到“做事”的最后一公里
回到落点,双足机器人的下一程,既讲究零件的精细,也考验整机的协同:更轻,用碳纤维、拓扑优化把每一克都花在刀刃上,以结构降能耗;更多样,从走路迈向跑、跳、攀爬等多模式运动,让硬件自由度与控制算法真正协同;更聪明,把仿生机理与AI自适应控制结合,在动态环境中在线优化步态与落足策略;更丰富,面向更广的拓扑空间去寻找更优的腿部构型与传动解;更实用,把能力沉到工业巡检、商用服务、应急救援等高价值场景——正如“青龙”正在探索的那些高效作业任务。路标清晰,但挑战同样扎实:材料与工艺、功率密度与热管理、能量回收与鲁棒控制、安全规范与成本约束,缺一不可。真正的胜负手,是把“原则—构型—执行器/传动—控制—能量管理”拉成闭环,并在真实世界里长期跑分。
如果你也在做相关研发,或对人形机器人有实践与思考,OpenLoong 开源社区 提供了项目仓库、技术文档、经验分享与讨论区等技术交流与协作的场域,欢迎加入一起打磨“从可跑到可用”的工程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