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首先要考虑层的设置,这是因为单板层数的组成、电源层和地层的分布位置以及平面的分割方式对EMC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为昕Mars PCB layer stack
层数的合理规划
确定PCB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几个因素:电源和地平面的需求、信号密度、工作频率、特殊信号布线需求以及成本限制。对于对EMC要求严格的产品(如需通过CISPR16 CLASSB认证),适当增加地平面层数是提高电磁兼容性的有效方法。
电源层和地层的设计考量
电源层数量取决于产品所需的电源种类:
· 单一电源供电的PCB只需一个电源平面
· 多种不交叉的电源可以在同一层进行分割处理
· 多种交错电源需要两个或更多电源平面
地层的设计原则包括:
· 元件层下方应有完整地平面
· 高频信号、高速信号和时钟信号附近需要地平面
· 关键电源应与对应地平面相邻
信号层数量确定
信号层数主要取决于功能实现需求。EDA软件可以提供布局密度参数报告,帮助估算所需信号层数。从EMC角度,需特别考虑关键信号网络(强辐射网络和易受干扰的弱信号)的屏蔽或隔离措施。
电源层、地层与信号的相对位置
层的排布一般原则:
1. 元件层下面(第二层)应为地平面,为顶层提供参考平面和屏蔽
2. 信号层应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避免两个信号层直接相邻
3. 主电源层应与对应地层相邻,利用两者耦合降低电源平面阻抗
4. 需考虑层压结构的对称性
对于高频电路(50MHz以上)的母板排布建议:
1. 元件面和焊接面应有完整的地平面提供屏蔽
2. 避免相邻层出现平行布线
3. 所有信号层应尽可能与地层相邻
4. 关键信号布线应与地层相邻且不跨越分割区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原则需要根据具体电路特点灵活掌握,避免教条式应用。层的最佳设置应根据单板的实际需求、关键信号布线要求以及电源地平面分割情况综合考虑。
以下为单板层的排布的具体探讨:
四层板:优选方案1,可用方案3
方案 |
电源层数 |
地层数 |
信号层数 |
1 |
2 |
3 |
4 |
1 |
1 |
1 |
2 |
S |
G |
P |
S |
2 |
1 |
1 |
2 |
G |
S |
S |
P |
3 |
1 |
1 |
2 |
S |
P |
G |
S |
方案1:
此为CAD室采用的四层标准方案,将地平面设置在元件层下方,关键信号优先布置在TOP层。这种设计在层厚设置上建议确保满足阻抗控制需求,并保持GND与POWER之间的芯板厚度较薄,以降低分布阻抗,提升去耦效果。
方案2:
有些设计者尝试将电源层和地平面放在外层(TOP和BOTTOM)以增强屏蔽效果,但这种方案存在明显缺陷:电源层与地平面距离过远导致电源平面阻抗增大;外层由于元件焊盘影响导致参考平面不完整;信号阻抗不连续。尤其在表贴器件密集的情况下,外层几乎无法形成完整参考平面,预期的屏蔽效果难以实现。
方案3: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将地平面置于外层的方案也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某产品的接口滤波板设计中,由于板上无电源平面、贴片元件较少且多为单面布局、走线简单但辐射控制要求高,采用GND-S1-S2-PGND的层叠结构反而成为理想选择。这种设计让走线得到良好屏蔽,传输线辐射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在S1布线层铺铜,还能为表层走线提供参考平面。
这一特例说明,层排布设计应基于对原则的理解灵活应用,而非机械照搬。类似的方案适用于主要器件在BOTTOM布局或关键信号需要底层布线的情况,但一般情况下应限制使用。
六层板:优选方案3,可用方案1,备用方案2、4
方案 |
电源 |
地 |
信号 |
1 |
2 |
3 |
4 |
5 |
6 |
1 |
1 |
1 |
4 |
S1 |
G |
S2 |
S3 |
P |
S4 |
2 |
1 |
1 |
4 |
S1 |
S2 |
G |
P |
S3 |
S4 |
3 |
1 |
2 |
3 |
S1 |
G1 |
S2 |
P |
G2 |
S3 |
4 |
1 |
2 |
3 |
S1 |
G1 |
S2 |
G2 |
P |
S3 |
对于六层板,推荐采用在中间设置电源和地平面的方案,优选布线层S2,其次S3和S1。方案3层厚设置时,应增大S2-P间距,缩小P-G2间距,以减小电源平面阻抗和电源对信号的影响。成本要求较高时可考虑其他方案,但需权衡信号完整性和参考平面质量。
八层板:优选方案2、3,可用方案1
八层PCB设计中,推荐采用在中间层设置电源和地平面的结构,优选布线层S2、S3、S4。这种设计兼顾性能与成本,但需注意避免相邻信号层之间的平行长距离布线。对于EMC要求特别高的场合,可考虑牺牲一个布线层换取更好的电磁屏蔽效果。
十层板:优选方案2、3,可用方案1、4
方案3采用了较为均衡的层叠结构,建议扩大3-4层与7-8层之间的间距,同时缩小5-6层间距。主电源及其对应地平面应设置在6、7层位置。在信号布线优先级上,S2、S3和S4层为首选布线层,S1和S5层次之。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兼顾了EMC性能与成本效益,特别适合各信号布线要求相近的应用场景。使用此方案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S2与S3层之间出现平行的长距离布线,以减少层间串扰。
方案4则提供了更优异的EMC性能,但代价是牺牲了一个布线层。相比方案3,它的层叠结构更有利于电磁屏蔽和信号完整性。这种设计特别适用于那些对EMC指标要求严格、成本限制相对宽松且必须使用双电源层的关键电路板。在此方案中,S2和S3是优先推荐的布线层。
对于只需要单电源层的PCB设计,建议首选方案2,其次考虑方案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方案1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由于其结构中存在较多相邻布线层,在设计时难以有效控制平行长线,可能带来信号完整性问题。
十二层板:推荐方案2、3,可用方案1、4,备用方案5
设计原则总结
总体而言,PCB层堆叠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避免信号层直接相邻
·确保关键信号层与地平面相邻
·电源层与其对应地平面应尽量靠近
·考虑层压结构对称性,当不对称时需采取其他手段弥补
·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层间距
对于14层及以上的复杂PCB,虽然组合情况多样,但仍应遵循上述基本原则,根据具体需求、电源层数量、特殊信号要求以及电源地分割情况灵活应用。在存在设计争议时,建议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进行验证,并优先选择推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