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的变更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演进,财富时代的演变也悄悄的做了不同的变化。 1、思维–利润差价 载体:实体产品 市场:卖方市场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直持续到2002年。这是一个“产品”相对短缺的阶段,此时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为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各个角落,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很重要。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等。 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当然,他们都大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在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比如,浙江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因此,他们迅速地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 比如,而其中一部分温州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慢慢就发展成工厂。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2、思维–单品海量 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写 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在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变,但“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时,各种第三方电商平台产品(包括价格、质量)在你面前一览无余,它彻底撕裂了“人为”和“区域”制造的差价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商品流通得更快了。 而此时,中国实体店经过30年的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一大批单纯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店家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必然会有另一批人站起来,这是铁律。何况在当时开“网店”是免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第一批从“实体店”转型到“网店”的人,都是最懂这个时代的人,理所当然地收获了财富。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商家们最喜欢的就是“爆款”产品。 此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于第三方平台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成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商家并没赚多少钱,却把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养肥了。 但是,电商时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地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最终,电商又把大家带入了价格战同质化的怪圈, 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时,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3、思维–增值服务 载体:产品增值 市场:买方市场 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现象了,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多传统工厂要倒闭,很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要被淘汰。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也就是说,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前,人们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地找到产品,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如今,产品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销。人们的需求升级成了如何找到“好产品”,或者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这就是眼下的状态。 所以,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的产品,仍然是短缺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产品增值,我认为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纵深化。将产品的某种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就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 第二,定制化。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以上两个方向会导致市场的分化,所谓市场分化就是说,市场“大一统”的时代正在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 大家彼此之间将完全搞不懂对方在搞什么,当然了,我们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属于你的世界里就可以了 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这一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主导。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圈住自己的消费者。其实,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 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四、思维–号召力 载体:社交媒体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曾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的确,中国未来还有一波最大的红利: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前,第三方平台的特点是“强信息、在强调商品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但平台上的消费者之间的联动比较小,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只能任由平台发号施令哪个商品做活动了,哪个商品能上首页哪个商品必须得下线,都是第三方平台说了算。 而社交媒体已经让大家进入“弱信息,强关系”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彼此联动性很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地来自“分享”,而不是“告知”。 时代的变革,大环境的裹挟下,也需要具体到我们这样每一个沙粒得具备独立的思考。清晰知道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怎样才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