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架构演变概述
1.1 集中式架构
当网站流量很小时,只需一个应用,将所有功能都部署在一起,以减少部署节点和成本。
优点:
- 系统开发速度快
- 维护成本低
- 适用于并发要求较低的系统
缺点:
- 代码耦合度高,后期维护困难
- 无法针对不同模块进行针对性优化
- 无法水平扩展
- 单点容错率低,并发能力差
1.2 垂直拆分
当访问量逐渐增大,单一应用无法满足需求,此时为了应对更高的并发和业务需求,我们根据业务功能对系统进行拆分
优点:
- 系统拆分实现了流量分担,解决了并发问题
- 可以针对不同模块进行优化
- 方便水平扩展,负载均衡,容错率提高
缺点:
- 系统间相互独立,会有很多重复开发工作,影响开发效率
1.3 分布式服务
当垂直应用越来越多,应用之间交互不可避免,将核心业务抽取出来,作为独立的服务,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优点:
- 将基础服务进行了抽取,系统间相互调用,提高了代码复用和开发效率
缺点:
- 系统间耦合度变高,调用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维护
1.4 面向服务架构(SOA)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它是一种设计方法,其中包含多个服务, 服务之间通过相互依赖最终提供一系列的功能。一个服务 通常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与操作系统进程中。各个服务之间 通过网络调用。
SOA结构图:
ESB(企业服务总线),简单 来说 ESB 就是一根管道,用来连接各个服务节点。为了集 成不同系统,不同协议的服务,ESB 做了消息的转化解释和路由工作,让不同的服务互联互通。
SOA缺点:每个供应商提供的ESB产品有偏差,自身实现较为复杂;应用服务粒度较大,ESB集成整合所有服务和协议、数据转换使得运维、测试部署困难。所有服务都通过一个通路通信,直接降低了通信速度。
学习目标:了解项目架构的演变历程
总结:
2. 微服务架构说明
微服务架构是使用一套小服务来开发单个应用的方式或途径,每个服务基于单一业务能力构建,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机制通信,通常是HTTP API,并能够通过自动化部署机制来独立部署。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技术,并保持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
微服务结构图:
API Gateway网关是一个服务器,是系统的唯一入口。为每个客户端提供一个定制的API。API网关核心是,所有的客户端和消费端都通过统一的网关接入微服务,在网关层处理所有的非业务功能。如它还可以具有其它职责,如身份验证、监控、负载均衡、缓存、请求分片与管理、静态响应处理。通常,网关提供RESTful/HTTP的方式访问服务。而服务端通过服务注册中心进行服务注册和管理。
微服务的特点:
- 单一职责:微服务中每一个服务都对应唯一的业务能力,做到单一职责微:微服务的服务拆分粒度很小,例如一个用户管理就可以作为一个服务。每个服务虽小,但“五脏俱全”。
- 面向服务:面向服务是说每个服务都要对外暴露Rest风格服务接口API。并不关心服务的技术实现,做到与平台和语言无关,也不限定用什么技术实现,只要提供Rest的接口即可。
- 自治:自治是说服务间互相独立,互不干扰
- 团队独立: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团队,人数不能过多。
- 技术独立:因为是面向服务,提供Rest接口,使用什么技术没有别人干涉
- 前后端分离:采用前后端分离开发,提供统一Rest接口,后端不用再为PC、移动端开发不同接口
- 数据库分离:每个服务都使用自己的数据源
- 部署独立,服务间虽然有调用,但要做到服务重启不影响其它服务。有利于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组件,可复用,可替换,降低耦合,易维护
微服务架构与SOA都是对系统进行拆分;微服务架构基于SOA思想,可以把微服务当做去除了ESB的SOA。ESB是SOA架构中的中心总线,设计图形应该是星形的,而微服务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软件架构。两者比较类似,但其实也有一些差别:
功能 | SOA | 微服务 |
---|---|---|
组件大小 | 大块业务逻辑 | 单独任务或小块业务逻辑 |
耦合 | 通常松耦合 | 总是松耦合 |
管理 | 着重中央管理 | 着重分散管理 |
目标 | 确保应用能够交互操作 | 易维护、易扩展、更轻量级的交互 |
学习目标:了解SOA与微服务架构的区别以及说出微服务架构的特点
解析:
SOA使用了ESB组件的面向服务架构:ESB自身实现复杂;应用服务粒度较大,所有服务之间的通信都经过ESB会降低通信速度;部署、测试ESB比较麻烦。
总结:
微服务架构:是一套使用小服务或者单一业务来开发单个应用的方式或途径。
微服务架构特点:
- 单一职责
- 服务粒度小
- 面向服务(对外暴露REST api)
- 服务之间相互独立
与使用ESB的SOA架构的区别:微服务架构没有使用ESB,有服务治理注册中心;业务粒度小。
3. 服务调用方式说明
无论是微服务还是SOA,都面临着服务间的远程调用。那么服务间的远程调用方式有哪些呢?
常见的远程调用方式有以下2种:
-
RPC:Remote Produce Call远程过程调用,RPC基于Socket,工作在会话层。自定义数据格式,速度快,效率高。早期的webservice,现在热门的dubbo,都是RPC的典型代表
-
Http:http其实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基于TCP,工作在应用层,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与服务端通信基本都是采用Http协议,也可以用来进行远程服务调用。缺点是消息封装臃肿,优势是对服务的提供和调用方没有任何技术限定,自由灵活,更符合微服务理念。
现在热门的Rest风格,就可以通过http协议来实现。
区别:RPC的机制是根据语言的API(language API)来定义的,而不是根据基于网络的应用来定义的。如果你们公司全部采用Java技术栈,那么使用Dubbo作为微服务架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反,如果公司的技术栈多样化,而且你更青睐Spring家族,那么Spring Cloud搭建微服务是不二之选。
学习目标:能够说出服务调用方式种类
总结:
- RPC:基于socket,速度快,效率高;webservice、dubbo
- HTTP:基于TCP,封装比较臃肿;对服务和调用方没有任何技术、语言的限定,自由灵活,支持RESTful,Spring Cloud
区别:
rpc存在服务的依赖,通过NIO进行远程调用
而HTTP是基于http协议进行远程调用,不存在依赖关系.
4. Spring RestTemplate示例工程导入
这里使用Http进行说明,既然微服务选择了Http,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来实现对请求和响应的处理。不过开源世界已经有很多的http客户端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些事情,例如:
- HttpClient
- OKHttp
- JDK原生的URLConnection(RestTemplate默认的)
不过这些不同的客户端,API各不相同。而Spring也有对http的客户端进行封装,提供了工具类叫RestTemplate。
Spring提供了一个RestTemplate模板工具类,对基于Http的客户端进行了封装,并且实现了对象与json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非常方便。RestTemplate并没有限定Http的客户端类型,而是进行了抽象,目前常用的3种都有支持
例如:
在项目中的 HttpDemoApplication 注册一个 RestTemplate 对象,可以在启动类位置注册: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HttpDemo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HttpDemoApplication.class, args);
}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启动springboot项目,在项目中的测试类中直接 @Autowired 注入:
@RunWith(SpringRunner.class)
@SpringBootTest
public class RestTemplateTest {
@Autowired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
String url = "http://localhost/user/8";
//restTemplate可以对json格式字符串进行反序列化
User user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 User.class);
System.out.println(user);
}
}
将会转换连接中获取到的json格式的对象为User对象并打印
通过RestTemplate的getForObject()方法,传递url地址及实体类的字节码,RestTemplate会自动发起请求,接收响应,并且帮我们对响应结果进行反序列化。
学习目标:了解Spring RestTemplate的应用
解析:
一般情况下有如下三种http客户端工具类包都可以方便的进行http服务调用:
- httpClient
- okHttp
- JDK原生URLConnection
spring 提供了RestTemplate的工具类对上述的3种http客户端工具类进行了封装,可在spring项目中使用RestTemplate进行服务调用。
5. Spring Cloud概述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方式,最终肯定需要技术架构去实施。
微服务的实现方式很多,但是最火的莫过于Spring Cloud了。为什么?
- 后台硬:作为Spring家族的一员,有整个Spring全家桶靠山,背景十分强大。
- 技术强:Spring作为Java领域的前辈,可以说是功力深厚。有强力的技术团队支撑,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 群众基础好:可以说大多数程序员的成长都伴随着Spring框架,试问:现在有几家公司开发不用Spring?
Spring Cloud与Spring的各个框架无缝整合,对大家来说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 使用方便: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SpringBoot给我们开发带来的便利,而Spring Cloud完全支持Spring Boot的开发,用很少的配置就能完成微服务框架的搭建
5.1 简介
Spring Cloud是Spring旗下的项目之一,官网地址:http://projects.spring.io/spring-cloud/
Spring最擅长的就是集成,把世界上最好的框架拿过来,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
Spring Cloud也是一样,它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些技术整合到一起,实现了诸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智能路由,负载均衡,熔断器,控制总线,集群状态等功能;协调分布式环境中各个系统,为各类服务提供模板性配置。其主要涉及的组件包括:
- Eureka:注册中心
- Zuul、Gateway:服务网关
- Ribbon:负载均衡
- Feign:服务调用
- Hystrix或Resilience4j:熔断器
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架构图:
5.2 版本
Spring Cloud不是一个组件,而是许多组件的集合;它的版本命名比较特殊,是以A到Z的为首字母的一些单词(其实是伦敦地铁站的名字)组成:
在项目中,使用最新稳定的Greenwich
版本。
学习目标:Spring Cloud整合的组件和版本特征
总结:
- 整合的组件可以有很多组件;常见的组件有:
eureka
注册中心,Gateway
网关,Ribbon
负载均衡,Feign
服务调用,Hystrix
熔断器。在有需要的时候项目添加对于的启动器依赖即可。 - 版本特征:以英文单词命名(伦敦地铁站名)
6. 创建微服务工程
微服务中需要同时创建多个项目,为了方便课堂演示,先创建一个父工程,然后后续的工程都以这个工程为父,实现maven的聚合。这样可以在一个窗口看到所有工程,方便讲解。在实际开发中,每个微服务可独立一个工程。
6.1 创建父项目
-
编写项目信息
-
编写保存位置
-
然后将 pom.xml 中添加如下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2.1.5.RELEASE</version> <relativePath/> </parent>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spring-cloud.version>Greenwich.SR1</spring-cloud.version> <mapper.starter.version>2.1.5</mapper.starter.version> <mysql.version>5.1.46</mysql.version> </proper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