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Binder机制详解

本文详细探讨了Android中Binder作为进程间通信(IPC)机制的原因,包括安全性和性能优势。Binder框架涉及服务端、客户端和Binder驱动三个部分,通过AIDL工具协助开发者实现跨进程通信。文中介绍了Binder的工作原理,包括服务端、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以及ServiceManager的角色。最后,总结了Binder通信的角色、流程,并对关键类进行了简单说明。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Android系统中,涉及到多进程间的通信底层都是依赖于Binder IPC机制。Binder,英文意思是别针、回形针的意思,我们经常用回形针将两张纸别在一起,而在Android中,Binder用于将Client端与Service端别在一起。即把多个进程别在一起。比如:普通应用可以通过访问MusicService,而实现音乐的播放、暂停、停止功能。
Binder工作在Linux层面,属于一个驱动,只是这个驱动没有硬件支持,或者说其操作的硬件是基于一小段内存。从线程的角度讲,Binder驱动运行在内核态,客户端调用Binder是通过系统调用来实现的。

1.Why need and used Binder?

Linux存在很多其他的IPC方式,如管道、信号量、共享内存、Socket等。那么Android为什么不使用这些原有的技术,而是要使开发一种新的叫Binder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呢?
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

1.1 安全方面

传统的进程通信方式对于通信双方的身份并没有做出严格的验证,比如Socket通信ip地址是客户端手动填入,很容易进行伪造,而Binder机制从协议本身就支持对通信双方做身份校检,因而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1.2 性能方面

在移动设备上(性能受限制的设备,比如要省电),广泛地使用跨进程通信对通信机制的性能有严格的要求,Binder相对出传统的Socket方式,更加高效。Binder数据拷贝只需要一次,而管道、消息队列、Socke

评论 68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itbird0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