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纲
一、引言:室内无人机为何必须 “穿铠甲”?—— 从环境痛点到防护核心矛盾
二、室内无人机防护的核心需求与设计原则:先明确 “防什么” 再定 “怎么防”
2.1 室内环境的 6 大核心风险点与防护需求(表格对比)
2.2 防护设计的 5 大黄金原则(平衡轻量化、兼容性与成本)
三、防护材料选型:选对材料 = 成功一半(6 类材料全维度对比)
3.1 常用防护材料的核心性能参数表(密度、抗冲击、成本等 8 项指标)
3.2 分部位材料适配方案(机身 / 机臂 / 底部 / 传感器等 9 个部位)
3.3 材料选型的优先级策略(按场景 / 成本 / 性能排序)
四、防护构型设计:结构决定防护效率(4 大构型深度解析)
4.1 全包式 / 局部加强式 / 折叠缓冲式 / 模块化构型对比表(10 项维度)
4.2 构型设计的 3 大关键技术(重心平衡 / 散热兼容 / 传感器兼容)
4.3 3.5/4/4.5/5 寸机型的构型适配方案(分尺寸定制)
五、分尺寸防护设计详解:从参数到落地(4 类尺寸逐一拆解)
5.1 3.5 寸(微型空间专用):轻量化 + 紧凑化设计
5.2 4 寸(中小型空间专用):灵活穿梭 + 双传感器兼容
5.3 4.5 寸(中大型空间专用):多负载 + IP65 防护
5.4 5 寸(中空间专用):高防护 + 长续航
六、场景深度适配:让防护设计 “落地有用”(4 大核心场景)
6.1 机房巡检(3.5/4 寸为主):防机柜碰撞 + 线缆缠绕
6.2 仓储巡检(4.5/5 寸为主):防粉尘 + 货架碰撞 + 穿刺
6.3 配电室巡检(4.5/5 寸为主):防腐蚀 + 高温 + 电磁干扰
6.4 办公巡检(3.5/4 寸为主):低噪音 + 轻量化 + 防桌椅碰撞
七、防护设计的测试与验证:拒绝 “纸上谈兵”(4 类核心测试)
7.1 冲击 / 跌落 / 耐久性 / 环境适应性测试方法(设备 + 步骤 + 判定标准)
7.2 3.5/4/4.5/5 寸机型的测试标准与结果对比(表格)
7.3 现场验证流程(30 天实战测试方案)
八、实战案例:从需求到落地的完整闭环(2 个典型案例)
8.1 案例 1:3.5 寸机房巡检无人机(500㎡数据中心)
8.2 案例 2:5 寸仓储巡检无人机(1200㎡电商仓)
九、综合选型指南:10 分钟选对机型(空间 - 需求 - 机型匹配)
9.1 空间尺寸与机型的直接匹配表(间隙 / 通道宽度对应)
9.2 多需求维度交叉匹配表(负载 / 续航 / 环境风险)
9.3 选型流程图(可视化决策)
十、总结与未来趋势:防护设计的 “现在与未来”
10.1 核心原则回顾(4 大原则)
10.2 未来趋势(智能化 / 一体化 / 新材料)
10.3 落地建议(设计 - 测试 - 迭代闭环)
一、引言:室内无人机为何必须 “穿铠甲”?—— 从环境痛点到防护核心矛盾
当无人机从开阔的室外进入密闭的室内,“安全飞行” 的定义被彻底改写。室外无人机面临的是风阻、雨水等 “宏观风险”,而室内巡检无人机(如机房、仓储、配电室)要应对的是 **“毫米级障碍” 与 “高频次碰撞”**—— 机柜间隙可能仅 80mm,线缆如 “隐形陷阱”,货架碰撞速度虽慢但能量集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机身开裂、传感器损坏,甚至中断价值数万元的巡检任务。
1.1 室内 vs 室外:无人机防护需求的本质差异
对比维度 | 室外无人机(如植保 / 测绘) | 室内巡检无人机(如机房 / 仓储) | 核心差异分析 |
---|---|---|---|
空间特点 | 开阔(无遮挡或大遮挡),高度≥10m | 狭小(障碍物密集),高度≤5m | 室内需 “穿梭缝隙”,防护不能增加过多体积 |
碰撞风险 | 低频率(偶碰树木 / 建筑),速度≥5m/s | 高频率(每小时≥5 次),速度 1-3m/s | 室内碰撞 “轻但密”,需侧重缓冲与耐久性 |
核心易损件 | 螺旋桨(风阻折断)、电池(雨水短路) | 传感器(镜头碰撞)、机臂(机柜刮擦)、飞控(跌落震动) | 室内易损件更精密,防护需 “精准覆盖” |
重量敏感度 | 低(载重≥5kg,防护增重≤1kg 可接受) | 高(载重≤300g,防护增重≤50g) | 室内需 “轻量化优先”,否则续航骤降 |
环境侵蚀 | 雨水、紫外线、沙尘(强侵蚀) | 粉尘、潮湿、轻微腐蚀(弱但持久) | 室内需 “长效防护”,避免长期积灰 / 锈蚀 |
1.2 室内巡检无人机的 3 大核心防护矛盾
- 防护性能 vs 轻量化:既要抗 1m 跌落,又要总增重≤15%(否则续航从 20 分钟→15 分钟,无法完成一个机房巡检);
- 体积控制 vs 防护范围:要穿梭 80mm 的机柜间隙,就不能用全包式防护,但局部防护又无法覆盖多方向碰撞;
- 功能兼容 vs 防护结构:摄像头、红外热像仪需要无遮挡视野,但防护壳可能遮挡镜头;避障模块需要信号通畅,但金属防护会干扰雷达。
1.3 为什么聚焦 3.5/4/4.5/5 寸机型?—— 室内巡检的 “黄金尺寸”
室内巡检的核心约束是 **“障碍物间隙”**,而 3.5/4/4.5/5 寸机型(以轴距划分)恰好覆盖了 90% 以上的室内场景:
- 3.5 寸(轴距 120-150mm):适配≤100mm 的微型间隙(如机柜内部、狭窄走廊),是 “小空间穿梭专家”;
- 4 寸(轴距 160-180mm):适配 100-120mm 的中小型间隙(如中型机房、办公走廊),兼顾灵活与负载;
- 4.5 寸(轴距 180-200mm):适配 120-200mm 的中大型间隙(如中型仓储、综合机房),是 “多场景过渡者”;
- 5 寸(轴距 200-230mm):适配≥200mm 的中空间(如大型仓储、厂房),是 “高防护 + 长续航首选”。
本文将从 “材料 - 构型 - 尺寸 - 场景” 四大维度,用近百张表格、实战案例和测试数据,为这 4 类尺寸机型提供 “从理论到落地” 的完整防护设计方案,让你不再为 “选机型”“做防护” 发愁。
二、室内无人机防护的核心需求与设计原则:先明确 “防什么” 再定 “怎么防”
在画防护设计图前,必须先回答两个问题:“室内环境有哪些风险?”“防护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 否则再复杂的设计都是 “无用功”。
2.1 室内环境的 6 大核心风险点与防护需求(表格对比)
不同室内场景的风险差异极大,但可归纳为 6 类共性风险,对应不同的防护目标:
风险类别 | 具体表现(3.5/4/4.5/5 寸机型均可能遇到) | 可能导致的损伤 | 核心防护需求 | 高风险场景 | 低风险场景 |
---|---|---|---|---|---|
1. 机柜 / 货架碰撞 | 1. 低速正碰(1-2m/s,3.5/4 寸) 2. 中速侧碰(2-3m/s,4.5/5 寸) 3. 斜碰(45°,所有尺寸) | 1. 机身头部开裂 2. 机臂弯曲 3. 传感器镜头划伤 | 1. 冲击能量吸收(≥80%) 2. 局部抗变形(弯曲≤2mm) 3. 镜头透明防护 | 机房、仓储 | 办公室 |
2. 线缆刮擦 | 1. 细线缠绕螺旋桨(直径≤2mm,3.5/4 寸) 2. 粗线刮擦机臂(直径≥5mm,4.5/5 寸) | 1. 螺旋桨断裂 2. 机臂涂层磨损 3. 线缆勾住防护件 | 1. 螺旋桨防护环(直径≥桨叶 10mm) 2. 机臂光滑涂层(防勾挂) 3. 线缆导向槽(避免缠绕) | 机房、配电室 | 办公、实验室 |
3. 跌落损伤 | 1. 低空垂直跌落(0.5-1.2m,3.5/4 寸) 2. 中高空斜向跌落(1-1.5m,4.5/5 寸) 3. 跌落地面:水泥 / 金属 / 木地板 | 1. 底部开裂 2. 电池松动 3. 飞控震动损坏 | 1. 底部缓冲厚度≥5mm(3.5/4 寸)、≥7mm(4.5/5 寸) 2. 电池卡扣固定(拉力≥50N) 3. 飞控减震垫(硬度 Shore A 30) | 机房(水泥地)、仓储(金属地) | 办公(木地板)、实验室(防滑地) |
4. 粉尘侵蚀 | 1. 轻度粉尘(≤5mg/m³,机房 / 办公) 2. 中度粉尘(5-10mg/m³,中型仓储) 3. 重度粉尘(≥10mg/m³,工业仓) | 1. 接口接触不良 2. 传感器镜头积灰 3. 电机卡涩 | 1. 接口硅胶套(IP64+) 2. 镜头防尘网(孔径 0.5mm) 3. 电机散热孔滤网(防粉尘进入) | 仓储、工业厂房 | 机房、办公、实验室 |
5. 潮湿 / 腐蚀 | 1. 潮湿(湿度 60%-80%,地下机房 / 仓储) 2. 轻微腐蚀(臭氧 / 硫化物,配电室) | 1. 金属部件生锈 2. 塑料外壳老化 3. 电路短路 | 1. 外壳防水涂层(如特氟龙) 2. 金属部件镀锌(防锈) 3. 电路接口密封胶(防潮湿) | 配电室、地下仓储 | 办公、干燥机房 |
6. 人员 / 设备干扰 | 1. 人员误触(办公场景) 2. 设备电磁干扰(配电室) 3. 高温烘烤(变压器旁,≤80℃) | 1. 无人机失控 2. 传感器数据偏差 3. 防护材料软化 | 1. 低噪音设计(≤55dB) 2. 非金属防护(避免电磁干扰) 3. 防烫层(玻璃纤维,耐温≥200℃) | 配电室、办公 | 机房、实验室 |
2.2 防护设计的 5 大黄金原则:平衡所有矛盾
防护设计不是 “越厚越好”,而是要在 “性能 - 重量 - 成本 - 功能 - 维护” 之间找到平衡点,5 大原则必须牢记:
设计原则 | 核心要求(3.5/4/4.5/5 寸机型差异化) | 实现方式(具体手段) | 反面案例(错误设计) |
---|---|---|---|
1. 轻量化优先 | - 3.5 寸:防护增重≤35g(空机 200g,占比≤17.5%) - 4 寸:≤45g(空机 280g,占比≤16%) - 4.5 寸:≤60g(空机 350g,占比≤17%) - 5 寸:≤80g(空机 400g,占比≤20%) | 1. 材料:选低密度(EVA 0.03g/cm³、薄 PC 1mm) 2. 结构:镂空设计(如机身侧面留 1mm 风道) 3. 范围:局部防护(核心部位 100%,非核心 30%-60%) | 给 3.5 寸机型用 2mm 厚 ABS 全包防护,增重 60g,续航从 20 分钟→12 分钟,无法完成机房巡检 |
2. 重心平衡 | - 3.5/4 寸:重心偏移≤3mm(机身小巧,敏感) - 4.5/5 寸:≤5mm(机身较大,可容忍) | 1. 对称布局:两侧机臂防护重量差≤5g 2. 重量集中:重部件(如底部缓冲)靠近机身中心 3. 动态校准:飞控软件修正重心偏移 | 4 寸机型仅单侧机臂加防护,重心偏移 8mm,飞行时 “偏航”,频繁碰撞机柜 |
3. 功能兼容 | - 传感器遮挡≤5%(3.5/4 寸)、≤3%(4.5/5 寸) - 避障响应距离≥1m(所有尺寸) - 散热:连续工作 1 小时温度≤45℃ | 1. 传感器区域:透明 PC 罩(透光率≥85%)、无遮挡布局 2. 避障模块:预留 10cm 无遮挡通道 3. 散热:镂空 / 风道(3.5 寸自然风道,5 寸加风扇) | 5 寸机型用金属防护壳遮挡超声波避障模块,避障距离从 2m→0.5m,碰撞货架 |
4. 易维护性 | - 防护件更换时间≤5 分钟(3.5/4 寸)、≤8 分钟(4.5/5 寸) - 易损件成本≤整机 2% | 1. 模块化设计:卡扣式连接(无需工具) 2. 易损件标识:颜色区分(如 EVA 缓冲垫红色) 3. 通用部件:统一螺丝规格(如 M2) | 防护壳用 5 颗不同规格螺丝固定,更换一次需 20 分钟,影响巡检效率 |
5. 成本可控 | - 防护结构成本:3.5 寸≤200 元,4 寸≤250 元,4.5 寸≤300 元,5 寸≤400 元 - 年维护成本≤50 元 | 1. 材料分级:核心用 PC / 硅胶,非核心用 ABS/EVA 2. 批量采购:易损件(如缓冲垫)一次买 10 个 3. 耐用设计:减少易损件数量(如机臂一体化) | 给 4.5 寸机型用全碳纤维防护,成本 1500 元(占整机 60%),维护成本过高 |
三、防护材料选型:选对材料 = 成功一半(6 类材料全维度对比)
材料是防护设计的 “基石”—— 相同结构下,材料选对了,防护性能能提升 3 倍以上。室内无人机常用 6 类防护材料,各有优劣,需按 “部位 + 场景” 精准选择。
3.1 常用防护材料的核心性能参数表(8 项关键指标)
材料类型 | 密度(g/cm³) | 拉伸强度(MPa) | 抗冲击强度(kJ/m²) | 断裂伸长率(%) | 耐温范围(℃) | 成本(元 /kg) | 加工方式 | 适用场景特点 | 不适用场景 |
---|---|---|---|---|---|---|---|---|---|
1. ABS 树脂 | 1.02-1.05 | 30-45 | 15-25 | 10-25 | -40~80 | 15-25 | 注塑、3D 打印 | 1. 低成本场景(如 3.5 寸机身框架) 2. 易加工(小批量定制) 3. 常温环境(20-30℃) | 1. 低温场景(≤-20℃,易脆) 2. 高冲击场景(≥3m/s) 3. 潮湿场景(长期≥80% 湿度) |
2. PC(聚碳酸酯) | 1.20-1.22 | 60-75 | 60-80 | 60-100 | -60~120 | 35-50 | 注塑、热成型 | 1. 高冲击场景(如头部防护) 2. 透明需求(传感器镜头罩) 3. 宽温环境(-20~80℃) | 1. 低成本场景(成本是 ABS 的 2 倍) 2. 易刮擦场景(表面硬度低,易有划痕) |
3. EVA 泡沫 | 0.03-0.08 | 0.5-2.0 | 5-10(缓冲性能) | 100-300 | -50~70 | 8-15 | 切割、模压 | 1. 轻量化场景(如机臂末端缓冲) 2. 高吸能场景(底部跌落缓冲) 3. 低成本场景 | 1. 耐磨场景(表面易磨损) 2. 高温场景(≥60℃,易软化) 3. 油性环境(易溶解) |
4. PU 泡沫(硬质) | 0.15-0.30 | 3-5 | 10-15(缓冲性能) | 50-100 | -40~90 | 20-35 | 模压、切割 | 1. 缓冲 + 耐磨场景(如底部外层) 2. 耐老化场景(寿命≥3 年) 3. 潮湿场景(防水性好) | 1. 超轻量化场景(密度是 EVA 的 5 倍) 2. 小批量场景(模压成本高) |
5. 碳纤维复合材料 | 1.70-1.80 | 300-500 | 150-200 | 1.5-3.0 | -100~200 | 200-300 | 模压、缠绕 | 1. 高刚性场景(如 5 寸机臂加强筋) 2. 抗弯曲场景(负载≥200g) 3. 长期使用场景(寿命≥5 年) | 1. 低成本场景(成本是 ABS 的 10 倍) 2. 缓冲场景(无弹性,易脆断) 3. 小尺寸场景(3.5/4 寸用不上) |
6. 硅胶(液态) | 1.10-1.15 | 5-8 | 20-30(弹性缓冲) | 300-500 | -60~200 | 40-60 | 注塑、灌封 | 1. 密封场景(接口防水防尘) 2. 弹性缓冲场景(传感器边缘) 3. 高温场景(≤150℃) | 1. 高刚性场景(易变形) 2. 轻量化场景(密度高,增重多) 3. 耐磨场景(表面易撕裂) |
3.2 分部位材料适配方案(9 个核心部位,4 类尺寸通用)
无人机不同部位的防护需求天差地别,比如 “机臂要抗弯曲”“底部要吸能”,必须针对性选材料:
防护部位 | 核心防护需求 | 3.5/4 寸机型材料选择 | 4.5/5 寸机型材料选择 | 尺寸差异原因 | 安装方式 |
---|---|---|---|---|---|
1. 机身头部 | 1. 抗冲击(2-3m/s 碰撞) 2. 传感器兼容(无遮挡) 3. 轻量化 | 主体:PC(1mm,弧形) 边缘:硅胶(2mm,缓冲) 镜头罩:PC(1mm,透明) | 主体:PC(1.5mm,方形 + 弧形) 边缘:硅胶(2mm,缓冲) 加强筋:碳纤维(1mm,2 条) 镜头罩:PC(1.5mm,透明) | 4.5/5 寸碰撞能量大(2-3m/s),需加碳纤维加强;3.5/4 寸能量小(1-2m/s),无需加强 | 卡扣式(3.5/4 寸 4 个卡扣,4.5/5 寸 6 个卡扣) |
2. 机臂(4 个) | 1. 抗弯曲(负载时受力) 2. 耐磨(刮擦机柜) 3. 轻量化 | 主体:ABS(1.5-1.8mm,一体化注塑) 末端:EVA(3mm,折叠式) | 主体:ABS(2.0-2.5mm)+ 碳纤维加强筋(1mm,沿长度方向) 末端:PU(4mm,硬质) | 4.5/5 寸负载重(150-300g),需碳纤维抗弯曲;3.5/4 寸负载轻(≤150g),ABS 足够 | 3.5/4 寸注塑一体,4.5/5 寸注塑 + 粘贴加强筋 |
3. 机身底部 | 1. 跌落缓冲(1-1.5m) 2. 耐磨(地面刮擦) 3. 防穿刺(尖锐物体) | 外层:PU(2-2.5mm,Shore C 50) 内层:EVA(3mm,蜂窝状) | 外层:PU(3mm,Shore C 55) 中层:EVA(3mm,蜂窝状) 内层:不锈钢薄片(1-2mm,防穿刺) | 4.5/5 寸跌落高度高(1.2-1.5m),需金属防穿刺;3.5/4 寸跌落低(0.5-1.2m),无需金属 | 3.5/4 寸粘贴式(双面胶),4.5/5 寸螺丝 + 粘贴(4 颗 M2 螺丝) |
4. 传感器区域 | 1. 透光 / 透波(摄像头 / 雷达) 2. 防水防尘(IP64+) 3. 缓冲(碰撞时保护镜头) | 镜头罩:PC(1-1.2mm,透光率≥90%) 支架:ABS(1.5mm,固定) 密封:硅胶(2mm,边缘) | 镜头罩:PC(1.5mm,透光率≥90%) 支架:ABS(2mm,固定多传感器) 密封:硅胶(2mm,边缘) 防尘网:尼龙(0.5mm,镜头旁) | 4.5/5 寸多传感器(摄像头 + 红外),需更强支架;3.5/4 寸单 / 双传感器,支架简单 | 螺纹连接(M2,可拆卸) |
5. 螺旋桨 | 1. 防断裂(碰撞线缆) 2. 防缠绕(细线) 3. 轻量化 | 防护环:PC(1.2mm,直径≥桨叶 10mm) 表面:特氟龙涂层(防粘黏) | 防护环:PC(1.5mm,直径≥桨叶 10mm) 加强筋:ABS(1mm,环内侧) | 4.5/5 寸桨叶大(120-150mm),需加强筋抗碰撞;3.5/4 寸桨叶小(80-120mm),无需加强 | 套接式(卡扣固定,易更换) |
6. 电池仓 | 1. 固定电池(防跌落松动) 2. 缓冲(碰撞时保护电池) 3. 散热(避免电池过热) | 内壁:EVA(3mm,凹槽固定) 外壳:ABS(1.5mm,支撑) 散热:镂空(孔径 2mm,侧面) | 内壁:硅胶(2mm,凸起固定) 外壳:ABS(2mm,支撑) 散热:镂空(孔径 3mm,侧面 + 底部)+ 风扇(可选,≤15g) | 4.5/5 寸电池大(2000mAh),需风扇散热;3.5/4 寸电池小(1500mAh),自然散热足够 | 卡扣 + 螺丝(2 个卡扣 + 1 颗 M2 螺丝) |
7. 接口与缝隙 | 1. 防水防尘(IP64+) 2. 防损坏(插拔频繁) 3. 易插拔 | 接口套:硅胶(2mm,弹性) 缝隙填充:硅胶条(1mm,防水) | 接口套:硅胶(2mm,弹性) 缝隙填充:硅胶条(1mm,防水) 接口盖:ABS(1.5mm,闲置时保护) | 4.5/5 寸接口多(充电 + 数据 + 负载),需接口盖;3.5/4 寸接口少,无需盖 | 套接式(接口套)、粘贴式(硅胶条) |
8. 机身侧面 | 1. 抗轻微碰撞(1-2m/s) 2. 轻量化 3. 散热兼容 | 主体:ABS(1.5mm,局部覆盖 30%-50%) 散热孔:孔径 2mm(与风道对齐) | 主体:ABS(2mm,局部覆盖 50%-60%) 加强筋:ABS(1mm,角落) 散热孔:孔径 3mm(与风道对齐) | 4.5/5 寸侧面碰撞风险高(仓储货架),需加强筋;3.5/4 寸风险低,无需加强 | 注塑一体(与机身框架连为整体) |
9. 机身顶部 | 1. 防管道碰撞(中空间) 2. 轻量化 3. 传感器兼容(如 GPS) | 主体:ABS(1.5mm,局部覆盖 20%-30%) GPS 区域:无遮挡(预留 10cm 直径) | 主体:ABS(2mm,局部覆盖 40%-50%) 加强筋:ABS(1mm,边缘) GPS 区域:无遮挡(预留 10cm 直径) | 4.5/5 寸顶部碰撞风险高(仓储管道),需加强筋;3.5/4 寸风险低,无需加强 | 注塑一体或卡扣式(顶部模块) |
3.3 材料选型的优先级策略(按场景 / 成本 / 性能排序)
预算有限或场景特殊时,按以下优先级选材料,避免 “盲目用高价材料” 或 “低价材料不达标”:
3.3.1 按场景优先级排序(不同场景的核心需求不同)
场景类型 | 材料选型优先级(从高到低) | 案例(以 4.5 寸机型为例) |
---|---|---|
机房巡检(干燥 + 小间隙) | 1. 轻量化材料(EVA、薄 PC) 2. 易加工材料(ABS、3D 打印 PC) 3. 低噪音材料(硅胶缓冲) | 机身头部用 1.2mm PC,机臂用 1.8mm ABS,底部用 EVA+PU(总增重 55g) |
仓储巡检(粉尘 + 碰撞) | 1. 耐磨材料(PU、不锈钢) 2. 密封材料(硅胶、防尘网) 3. 抗冲击材料(PC + 碳纤维) | 底部用 PU + 不锈钢,接口用硅胶套,机臂用 ABS + 碳纤维(总增重 70g) |
配电室巡检(腐蚀 + 高温) | 1. 耐温材料(玻璃纤维、耐温 PC) 2. 耐腐蚀材料(镀锌金属、特氟龙涂层) 3. 绝缘材料(非金属 ABS) | 靠近变压器部位用玻璃纤维防烫层,金属部件镀锌,主体用耐温 PC(总增重 75g) |
办公巡检(低噪音 + 人员) | 1. 低噪音材料(硅胶缓冲、EVA) 2. 轻量化材料(薄 ABS、EVA) 3. 美观材料(哑光 ABS) | 机臂末端用 EVA 缓冲,主体用哑光 ABS,底部用 EVA(总增重 40g,噪音≤55dB) |
3.3.2 按成本优先级排序(预算不同,材料搭配不同)
预算档次 | 材料搭配方案(以 4 寸机型为例) | 总防护成本(元) | 核心性能指标 |
---|---|---|---|
经济型(≤200 元) | 主体:ABS(1.5mm) 缓冲:EVA(3mm) 镜头罩:薄 PC(1mm) 密封:普通硅胶(1mm) | 150-180 | 1m 跌落无损伤,2m/s 碰撞无变形,IP64 防护 |
标准型(200-300 元) | 主体:ABS(1.8mm)+ 局部 PC(1.2mm) 缓冲:EVA+PU(3+2mm) 镜头罩:PC(1.2mm) 密封:液态硅胶(2mm) | 220-280 | 1.2m 跌落无损伤,2.5m/s 碰撞无变形,IP64 + 防护 |
高端型(≥300 元) | 主体:PC(1.5mm)+ 碳纤维加强筋(1mm) 缓冲:PU(4mm) 镜头罩:高透 PC(1.5mm) 密封:耐温硅胶(2mm) | 300-350 | 1.5m 跌落无损伤,3m/s 碰撞无变形,IP65 防护 |
四、防护构型设计:结构决定防护效率(4 大构型深度解析)
材料选对了,还需要好的构型来 “发挥材料性能”—— 相同材料,全包式构型的防护范围是局部式的 3 倍,但重量也是 3 倍。室内无人机的 4 大主流构型,需按 “空间尺寸” 选择。
4.1 4 大防护构型的全维度对比(10 项关键指标)
构型类型 | 结构特点 | 防护范围(机身覆盖率) | 重量增加(3.5/4/4.5/5 寸) | 防护性能(抗冲击 / 跌落) | 散热能力 | 传感器兼容性 | 维护便捷性(更换时间) | 成本(元) | 适用尺寸机型 | 适用场景 |
---|---|---|---|---|---|---|---|---|---|---|
1. 全包式防护 | 1. 机身除传感器 / 螺旋桨外全覆盖(顶 / 侧 / 底) 2. 防护壳与机身卡扣连接 3. 预留散热孔 / 接口 / 传感器孔 | 90% 以上 | 3.5 寸:50-60g 4 寸:60-70g 4.5 寸:70-80g 5 寸:80-100g | 高(3m/s 冲击无损伤,1.5m 跌落无开裂) | 中(需额外设计风道,否则散热差) | 中(传感器孔需精准,易遮挡) | 低(需拆整个外壳,15-20 分钟) | 3.5 寸:250-300 5 寸:400-500 | 5 寸(优先) 4.5 寸(部分) | 粉尘多 / 潮湿 / 高风险场景(如工业仓、地下机房) |
2. 局部加强式防护 | 1. 仅核心部位(头部 / 机臂 / 底部)防护 2. 防护结构与机身一体化注塑或粘贴 3. 传感器 / 散热口无遮挡 | 30%-60% | 3.5 寸:25-35g 4 寸:35-45g 4.5 寸:45-60g 5 寸:60-80g | 中(2.5m/s 冲击无变形,1.2m 跌落无损伤) | 高(无遮挡,自然风道通畅) | 高(传感器无遮挡,兼容性好) | 高(易损件单独更换,5-10 分钟) | 3.5 寸:150-200 5 寸:250-350 | 3.5/4 寸(优先) 4.5 寸(部分) | 干燥 / 洁净 / 小空间场景(如机房、办公) |
3. 折叠缓冲式防护 | 1. 易碰撞部位(机臂末端 / 底部)防护可折叠 2. 折叠状态:减小体积(穿梭小间隙) 3. 展开状态:增强防护(碰撞 / 跌落) | 40%-60% | 3.5 寸:30-40g 4 寸:40-50g 4.5 寸:50-65g 5 寸:65-85g | 中高(2.5m/s 冲击缓冲好,1.2m 跌落吸能≥85%) | 中高(折叠部位无遮挡,散热通畅) | 高(传感器无遮挡) | 中(折叠部件需定期检查,8-12 分钟) | 3.5 寸:200-250 5 寸:300-400 | 3.5/4 寸(优先) 4.5 寸(少用) | 空间大小多变场景(如机房 + 走廊、办公 + 会议室) |
4. 模块化防护 | 1. 防护拆分为独立模块(头部 / 底部 / 机臂 / 传感器) 2. 模块间快拆卡扣 / 螺丝连接 3. 按需组合(如粉尘场景加防尘模块) | 50%-80% | 3.5 寸:35-45g 4 寸:45-55g 4.5 寸:55-70g 5 寸:70-90g | 高(3m/s 冲击仅模块损坏,1.5m 跌落无核心损伤) | 高(模块间预留风道,可加风扇) | 高(传感器模块独立,可更换) | 高(破损模块单独换,5-8 分钟) | 3.5 寸:200-250 5 寸:350-450 | 4.5/5 寸(优先) 4 寸(部分) | 多场景 / 多负载场景(如同时巡检机房 + 仓储) |
4.2 构型设计的 3 大关键技术:避免 “设计漏洞”
4.2.1 重心平衡技术(飞行稳定的核心)
防护结构的重量分布一旦失衡,无人机会 “偏航”“抖动”,甚至碰撞障碍物。关键技术点:
- 对称布局:两侧机臂的防护重量差必须≤5g(3.5/4 寸)、≤8g(4.5/5 寸)。例如:左侧机臂用 20g ABS+EVA,右侧需控制在 15-25g;
- 重量集中:重防护部件(如底部 PU 缓冲,30g)必须安装在机身重心区域(电池仓附近),轻量化部件(如机臂末端 EVA,5g)可远离中心;
- 动态校准:安装防护后,用飞控软件(如 Betaflight、ArduPilot)校准重心偏移,3.5/4 寸偏移≤3mm,4.5/5 寸≤5mm。
反例:4 寸机型底部仅单侧加 15g PU 缓冲,重心偏移 7mm,飞行时向一侧倾斜,频繁碰撞机柜。
4.2.2 散热兼容技术(避免部件过热)
防护结构易遮挡散热口,导致电机、飞控、电池温度过高(超过 60℃会触发保护,中断巡检)。关键技术点:
- 全包式构型:在电机(侧面)、飞控(顶部)、电池仓(底部)附近开设蜂窝状散热孔(孔径 2-3mm,孔间距 5mm),总散热面积≥10cm²(3.5/4 寸)、≥15cm²(4.5/5 寸);
- 局部式 / 模块化构型:防护件与机身间预留 1-2mm 间隙,形成自然风道(如机臂防护件与电机间留 1.5mm 缝隙,冷空气从底部进,热空气从顶部出);
- 高温场景(如配电室):防护件采用镂空设计(如 ABS 框架 + 网格状结构),或在电池仓加装微型风扇(重量≤15g,风量≥0.1m³/min)。
案例:5 寸全包式机型在电池仓侧面开 3×5cm 的蜂窝孔,连续工作 1 小时,电池温度从 55℃降至 42℃,满足巡检需求。
4.2.3 传感器兼容技术(不影响巡检功能)
防护结构不能 “保护了机身,却遮挡了传感器”,否则巡检数据缺失(如机柜内部拍不清楚)。关键技术点:
- 摄像头 / 红外镜头:采用高透 PC 罩(透光率≥85%),罩体与镜头间距≥3mm(避免边缘遮挡视野),镜头中心与 PC 罩中心对齐(偏差≤1mm);
- 避障模块(雷达 / 超声波):防护件必须避开避障区域 —— 头部雷达前方 5cm 内无遮挡,侧面超声波传感器周围 3cm 内无遮挡,若需防护,用透波材料(如 PC、ABS,不影响信号);
- 多传感器布局:4.5/5 寸机型若搭载摄像头 + 红外 + 气体传感器,需设计独立支架(模块化),传感器间间距≥5mm(避免相互干扰),防护件仅覆盖传感器边缘(不遮挡探测方向)。
案例:4.5 寸机型的红外镜头用 1.5mm PC 罩,透光率 92%,巡检时配电柜测温误差≤0.5℃,满足精度要求。
4.3 3.5/4/4.5/5 寸机型的构型适配方案(分尺寸定制)
不同尺寸机型的核心场景不同,构型选择必须 “量体裁衣”:
机型尺寸 | 核心场景需求 | 推荐构型组合 | 构型设计细节(分部位) | 预期性能指标 |
---|---|---|---|---|
3.5 寸(120-150mm) | 1. 小空间穿梭(机柜间隙 80-100mm) 2. 轻量化(增重≤35g) 3. 低风险(干燥 / 洁净) | 主构型:局部加强式 辅助构型:折叠缓冲式(机臂末端 + 底部) | 1. 头部:1mm PC 罩(卡扣式,覆盖面积 20cm²) 2. 机臂:1.5mm ABS 一体注塑,末端 3mm EVA 折叠缓冲(展开直径 15mm,折叠后 8mm) 3. 底部:3mm EVA+2mm PU 复合缓冲(粘贴式,总厚 5mm) 4. 传感器:1mm PC 透明罩(无遮挡) | 1. 总增重≤35g(占比≤17.5%) 2. 折叠后体积减少 20%(可穿梭 80mm 间隙) 3. 1m 跌落无损伤,2m/s 碰撞无变形 4. 摄像头视野遮挡≤5% |
4 寸(160-180mm) | 1. 中小型空间(机柜间隙 100-120mm) 2. 双传感器(摄像头 + 温湿度) 3. 轻量化(增重≤45g) | 主构型:局部加强式 辅助构型:折叠缓冲式(机臂末端) | 1. 头部:1.2mm PC 罩(卡扣式,预留双传感器孔) 2. 机臂:1.8mm ABS 一体注塑,末端 3mm EVA+1mm PU 折叠缓冲(展开直径 18mm,折叠后 10mm) 3. 底部:3mm EVA+2.5mm PU 复合缓冲(粘贴式,总厚 5.5mm) 4. 传感器:1.2mm PC 透明罩(双独立孔,遮挡≤5%) | 1. 总增重≤45g(占比≤16%) 2. 折叠后可穿梭 100mm 间隙 3. 1.2m 跌落无损伤,2.5m/s 碰撞无变形 4. 双传感器工作正常,数据无干扰 |
4.5 寸(180-200mm) | 1. 中大型空间(货架间隙 120-200mm) 2. 多传感器(摄像头 + 红外 + 气体) 3. 高防护(IP65+1.4m 跌落) | 主构型:模块化防护 辅助构型:局部加强式(机臂) | 1. 头部模块:1.5mm PC+1mm 碳纤维加强筋(卡扣式,更换≤3 分钟) 2. 机臂模块:2mm ABS+1mm 碳纤维加强筋(一体注塑,末端 4mm PU 缓冲) 3. 底部模块:3mm EVA+3mm PU+1mm 不锈钢(螺丝 + 卡扣,更换≤5 分钟) 4. 传感器模块:1.5mm PC 罩 + ABS 支架(独立模块,遮挡≤3%) | 1. 总增重≤60g(占比≤17%) 2. 模块更换时间≤8 分钟 3. 1.4m 跌落无损伤,3m/s 碰撞无开裂 4. IP65 防护,粉尘侵入率≤0.1% |
5 寸(200-230mm) | 1. 中空间(货架间隙≥200mm) 2. 高负载(≥200g,如红外 + 局放传感器) 3. 长续航(≥25 分钟) | 主构型:模块化防护 辅助构型:局部加强式(机臂 + 机身) | 1. 头部模块:2mm PC+2 条 1mm 碳纤维加强筋(卡扣式,更换≤3 分钟) 2. 机臂模块:2.5mm ABS+1mm 碳纤维加强筋(一体注塑,末端 4mm PU 缓冲) 3. 底部模块:3mm EVA+3mm PU+2mm 不锈钢(螺丝 + 卡扣,更换≤5 分钟) 4. 传感器模块:1.5mm PC 罩 + ABS 支架(多独立孔,遮挡≤3%) 5. 散热:电池仓加微型风扇(15g,风量 0.1m³/min) | 1. 总增重≤80g(占比≤20%) 2. 满电续航≥25 分钟 3. 1.5m 跌落无损伤,3m/s 碰撞无开裂 4. 高负载(300g)下机臂弯曲≤1mm |
五、分尺寸防护设计详解:从参数到落地(4 类尺寸逐一拆解)
本节是全文的 “实战核心”—— 针对 3.5/4/4.5/5 寸机型,从 “基础参数→整体设计→分部位细节→场景适配”,用表格和文字详细拆解,让你能直接参考设计。
5.1 3.5 寸室内巡检无人机防护设计(微型空间专用)
3.5 寸机型的核心标签是 **“小而灵”**,适配 80-100mm 的微型间隙(如机柜内部、狭窄走廊),防护设计必须 “轻量化 + 紧凑化”,避免体积过大无法穿梭。
5.1.1 基础参数与整体设计目标
参数类别 | 具体参数 | 设计目标依据 | 不达标后果 |
---|---|---|---|
机身基础参数 | 轴距 120-150mm,空机重量 150-200g,桨叶直径 80-100mm | 适配 80mm 机柜间隙,避免体积过大;空机轻,防护增重需严格控制 | 体积过大无法穿梭机柜间隙;增重过多导致续航不足 |
防护结构参数 | 总重量≤35g,防护后尺寸:长≤110mm、宽≤90mm、高≤75mm | 总增重占比≤17.5%(200g 空机),防护后可穿梭 80mm 间隙 | 续航从 20 分钟→15 分钟以下,无法完成机房巡检;间隙穿梭卡顿 |
防护性能参数 | 冲击速度≤2m/s(抗冲击),跌落高度≤1.2m(缓冲),防护覆盖率:核心部位 100%、侧面 30% | 机房场景碰撞速度多为 1-2m/s,跌落高度多为 0.5-1m,侧面碰撞风险低 | 核心部位损坏(如摄像头);侧面轻微碰撞即变形 |
功能兼容参数 | 传感器遮挡≤5%(摄像头),避障响应距离≥1m,散热:自然风道(无额外风扇) | 机房巡检需清晰成像(1080P 摄像头),避障避免碰撞机柜;轻量化无需风扇 | 成像模糊无法识别机柜故障;避障失效碰撞;散热差导致电机过热 |
5.1.2 分部位详细设计表(9 个核心部位)
防护部位 | 材料选择 | 结构设计 | 尺寸参数(长 × 宽 × 厚) | 安装方式 | 防护性能指标 | 成本(元) |
---|---|---|---|---|---|---|
1. 机身头部 | 主体:PC(1mm,高透) 边缘:硅胶(2mm,缓冲) | 弧形结构(减少碰撞阻力),预留摄像头孔(直径 20mm,中心对齐),硅胶边缘包裹(防刮擦) | 30mm×25mm×1mm(PC)+ 全边缘 2mm(硅胶) | 卡扣式(4 个塑料卡扣,间距 10mm) | 2m/s 正碰机柜,头部无开裂;1m 跌落头部着地,摄像头无损伤 | 45 |
2. 机臂(4 个) | 主体:ABS(1.5mm,一体化注塑) 末端:EVA(3mm,折叠式) | 机臂主体与机身一体注塑(减少重量),末端 EVA 缓冲为圆柱形(直径 15mm),可向机身方向折叠(折叠后直径 8mm) | 机臂主体:60mm×8mm×1.5mm(ABS) 末端:15mm×8mm×3mm(EVA) | 机臂主体注塑一体,EVA 缓冲套接(卡扣防脱落) | 1.5m/s 侧碰线缆,机臂无弯曲;EVA 缓冲折叠次数≥300 次无损坏 | 35 |
3. 机身底部 | 外层:PU(2mm,Shore C 50,耐磨) 内层:EVA(3mm,蜂窝状,吸能) | 蜂窝状 EVA(吸能率≥80%)+ 平滑 PU 外层(防地面刮擦),预留起落架孔(直径 8mm,中心对齐) | 80mm×60mm×5mm(总厚) | 高强度双面胶(厚度 0.5mm,承重≥500g) | 1.2m 跌落底部着地,内部飞控冲击加速度≤450m/s²;地面刮擦 100 次无磨损 | 30 |
4. 摄像头区域 | 镜头罩:PC(1mm,透光率≥90%) 支架:ABS(1.5mm,固定) 密封:硅胶(2mm,边缘) | 半球形 PC 罩(减少视野遮挡,遮挡≤5%),硅胶边缘密封(防粉尘),支架与机身一体注塑(减少松动) | 镜头罩:直径 25mm×1mm 支架:30mm×20mm×1.5mm | 螺纹连接(M2 细牙,可拆卸,便于清洁镜头) | 透光率 92%,成像清晰度≥1080P;1m 跌落镜头罩无破裂 | 40 |
5. 螺旋桨 | 防护环:PC(1.2mm,轻量化) 表面:特氟龙涂层(防粘黏) | 环形结构(直径≥桨叶 10mm,桨叶直径 80mm→防护环直径 90mm),内侧光滑(不影响桨叶转动) | 防护环:直径 90mm×1.2mm | 套接式(卡扣固定在机臂末端,易更换) | 1.5m/s 碰撞线缆,螺旋桨无断裂;细线(直径 2mm)无法缠绕 | 25 |
6. 电池仓 | 内壁:EVA(3mm,凹槽固定) 外壳:ABS(1.5mm,支撑) 散热:侧面镂空(孔径 2mm,3 个) | EVA 内壁设计与电池匹配的凹槽(电池尺寸:40×30×10mm),ABS 外壳包裹电池侧面(露出顶部充电口) | 电池仓:45mm×35mm×12mm(总尺寸) | 卡扣式(2 个塑料卡扣,拉力≥50N,防跌落松动) | 1m 跌落电池无位移;连续工作 1 小时,电池温度≤45℃ | 20 |
7. 接口与缝隙 | 接口套:硅胶(2mm,弹性) 缝隙填充:硅胶条(1mm,防水) | 充电接口(Micro USB)用硅胶套(防尘防水),机身缝隙(如机身与底部)用硅胶条填充 | 接口套:10mm×5mm×2mm 硅胶条:按需裁剪(总长度 50mm) | 接口套套接,硅胶条粘贴(双面胶) | IP64 防水防尘;接口插拔≥500 次无损坏 | 15 |
8. 机身侧面 | 主体:ABS(1.5mm,局部覆盖) 散热孔:孔径 2mm(与电池仓镂空对齐) | 仅覆盖机身侧面下半部分(30% 面积),避免增加过多体积,散热孔与电池仓镂空对齐(形成风道) | 侧面防护:60mm×30mm×1.5mm(ABS) 散热孔:3 个 ×2mm | 注塑一体(与机身框架连为整体) | 1.5m/s 轻微侧碰机柜,侧面无变形;散热通畅,电机温度≤50℃ | 15 |
9. 机身顶部 | 主体:ABS(1.5mm,局部覆盖) GPS 区域:无遮挡(预留直径 10cm) | 仅覆盖顶部边缘(20% 面积),GPS 模块区域完全无遮挡(保证信号) | 顶部防护:50mm×20mm×1.5mm(ABS) | 注塑一体(与机身框架连为整体) | 1m 跌落顶部着地,顶部无开裂;GPS 定位精度≤1m | 15 |
合计 | - | - | - | - | - | 240 |
5.1.3 场景适配:机房巡检专属优化
3.5 寸机型 90% 用于机房巡检,需针对机房特点优化:
- 机柜间隙穿梭优化:机臂末端 EVA 缓冲可折叠,折叠后机臂总长度减少 10mm,可穿梭 80mm 的机柜间隙;
- 线缆缠绕防护:螺旋桨防护环内侧加光滑涂层(特氟龙),线缆碰撞后会 “滑开”,缠绕率从 5% 降至 1%;
- 低噪音优化:底部 EVA 缓冲硬度降低至 Shore A 30,跌落时噪音≤55dB,不影响机房工作人员;
- 维护优化:易损件(EVA 缓冲、PC 镜头罩)用颜色标识(红色),更换时无需看图纸,5 分钟内完成。
5.2 4 寸室内巡检无人机防护设计(中小型空间专用)
4 寸机型的核心标签是 **“平衡”**,适配 100-120mm 的中小型间隙(如中型机房、办公走廊),兼顾 “灵活穿梭” 与 “双传感器负载”,防护设计需 “轻量化 + 双传感器兼容”。
5.2.1 基础参数与整体设计目标
参数类别 | 具体参数 | 设计目标依据 | 不达标后果 |
---|---|---|---|
机身基础参数 | 轴距 160-180mm,空机重量 220-280g,桨叶直径 100-120mm | 适配 100mm 机柜间隙,比 3.5 寸大但仍灵活;空机稍重,防护增重可放宽 | 无法穿梭 100mm 间隙;负载 150g 时防护不足 |
防护结构参数 | 总重量≤45g,防护后尺寸:长≤120mm、宽≤100mm、高≤85mm | 总增重占比≤16%(280g 空机),防护后可穿梭 100mm 间隙 | 续航从 25 分钟→20 分钟以下;间隙穿梭卡顿 |
防护性能参数 | 冲击速度≤2.5m/s,跌落高度≤1.3m,防护覆盖率:核心部位 100%、侧面 50% | 中小型空间碰撞速度略高(1.5-2.5m/s),侧面碰撞风险增加(如办公桌椅) | 核心部位损坏;侧面碰撞变形影响飞行 |
功能兼容参数 | 传感器遮挡≤5%(摄像头 + 温湿度),避障响应距离≥1.2m,散热:自然风道 + 头部散热孔 | 双传感器需独立布局(无干扰),避障距离增加(应对更宽走廊);无需风扇(轻量化) | 传感器数据干扰(如温湿度影响摄像头);避障失效;散热差 |
5.2.2 分部位详细设计表(9 个核心部位)
防护部位 | 材料选择 | 结构设计 | 尺寸参数(长 × 宽 × 厚) | 安装方式 | 防护性能指标 | 成本(元) |
---|---|---|---|---|---|---|
1. 机身头部 | 主体:PC(1.2mm,高透) 边缘:硅胶(2mm,缓冲) 加强筋:ABS(1mm,2 条) | 方形 + 弧形结合(防护面积大 + 风阻小),预留双传感器孔(摄像头 22mm + 温湿度 10mm,间距 8mm),ABS 加强筋十字交叉(抗变形) | 35mm×30mm×1.2mm(PC)+ 筋 1mm(ABS)+ 边缘 2mm(硅胶) | 卡扣式(6 个塑料卡扣,间距 8mm) | 2.5m/s 正碰机柜,头部无开裂;1.3m 跌落头部着地,传感器无损伤 | 55 |
2. 机臂(4 个) | 主体:ABS(1.8mm,一体化注塑) 末端:EVA+PU(3mm,EVA2mm+PU1mm,折叠式) | 机臂主体加厚(比 3.5 寸多 0.3mm),末端缓冲为圆柱形(直径 18mm),可折叠(折叠后 10mm),PU 外层耐磨 | 机臂主体:70mm×9mm×1.8mm(ABS) 末端:18mm×9mm×3mm(EVA+PU) | 注塑一体 + 套接(EVA+PU 缓冲套接,卡扣固定) | 2m/s 侧碰货架,机臂弯曲≤0.5mm(可恢复);折叠次数≥300 次 | 45 |
3. 机身底部 | 外层:PU(2.5mm,Shore C 50) 内层:EVA(3mm,蜂窝状) | 蜂窝状 EVA(吸能率≥85%)+ 加厚 PU 外层(比 3.5 寸多 0.5mm),预留起落架孔(直径 9mm) | 90mm×70mm×5.5mm(总厚) | 双面胶 + 螺丝(4 颗 M2 螺丝,增强固定) | 1.3m 跌落底部着地,飞控冲击加速度≤420m/s²;刮擦 200 次无磨损 | 35 |
4. 双传感器区域 | 摄像头罩:PC(1.2mm) 温湿度罩:ABS(1.5mm,透气孔) 支架:ABS(1.5mm,独立) | 双传感器独立支架(避免干扰),摄像头用 PC 罩(透光),温湿度用 ABS 罩(带透气孔,不影响检测) | 摄像头罩:直径 25mm×1.2mm 温湿度罩:15mm×10mm×1.5mm 支架:40mm×25mm×1.5mm | 螺纹连接(M2,可拆卸) | 摄像头视野遮挡≤5%,温湿度检测误差≤2%;1m 跌落传感器无位移 | 50 |
5. 螺旋桨 | 防护环:PC(1.5mm,比 3.5 寸厚) 加强筋:ABS(1mm,内侧) | 环形结构(直径 130mm,桨叶 120mm),内侧加 2 条 ABS 加强筋(抗碰撞) | 防护环:直径 130mm×1.5mm + 筋 1mm | 套接式(卡扣 + 螺丝,防脱落) | 2m/s 碰撞线缆,螺旋桨无断裂;防护环变形≤1mm(可恢复) | 30 |
6. 电池仓 | 内壁:硅胶(2mm,凸起固定) 外壳:ABS(1.8mm,支撑) 散热:侧面 + 顶部镂空(孔径 2mm,5 个) | 硅胶凸起(3 个,高度 2mm)固定电池(防止松动),外壳加厚(比 3.5 寸多 0.3mm),镂空增加(增强散热) | 电池仓:50mm×35mm×15mm(总尺寸) | 卡扣 + 螺丝(2 个卡扣 + 1 颗 M2 螺丝) | 1.3m 跌落电池无位移;连续工作 1.5 小时,电池温度≤45℃ | 25 |
7. 接口与缝隙 | 接口套:硅胶(2mm,弹性) 缝隙填充:硅胶条(1mm) 接口盖:ABS(1.5mm,闲置保护) | 充电 + 数据双接口用硅胶套,闲置接口用 ABS 盖保护(防粉尘),缝隙用硅胶条填充 | 接口套:12mm×6mm×2mm 接口盖:15mm×8mm×1.5mm 硅胶条:总长度 60mm | 套接 + 粘贴 + 卡扣 | IP64 + 防水防尘;接口插拔≥800 次无损坏 | 20 |
8. 机身侧面 | 主体:ABS(1.8mm,局部覆盖 50%) 散热孔:孔径 2mm(与电池仓镂空对齐) | 覆盖机身侧面上半部分(50% 面积),散热孔与电池仓镂空对齐(形成风道) | 侧面防护:70mm×40mm×1.8mm(ABS) 散热孔:5 个 ×2mm | 注塑一体 | 2m/s 侧碰桌椅,侧面无变形;散热通畅,电机温度≤50℃ | 20 |
9. 机身顶部 | 主体:ABS(1.8mm,局部覆盖 30%) GPS 区域:无遮挡 | 覆盖顶部边缘(30% 面积),GPS 区域预留 10cm 直径无遮挡区 | 顶部防护:60mm×25mm×1.8mm(ABS) | 注塑一体 | 1.3m 跌落顶部着地,顶部无开裂;GPS 定位精度≤1m | 20 |
合计 | - | - | - | - | - | 300 |
5.2.3 场景适配:中型机房 + 办公走廊
4 寸机型主要用于中型机房(500-800㎡)和办公走廊,需针对性优化:
- 中型机房优化:机臂末端 EVA+PU 缓冲耐磨,应对频繁的机柜刮擦;双传感器独立布局,温湿度数据不干扰摄像头成像;
- 办公走廊优化:防护结构表面改为哑光 ABS(减少反光,不影响人员),底部 EVA 缓冲硬度降低(Shore A 25),跌落噪音≤55dB;
- 多场景切换优化:机臂末端缓冲折叠 / 展开可手动切换(无需工具),机房场景折叠(穿梭间隙),办公场景展开(增强防护)。
5.3 4.5 寸室内无人机防护设计(中大型空间专用)
4.5 寸机型的核心标签是 **“多能”**,适配 120-200mm 的中大型间隙(如中型仓储、综合机房),支持多传感器(摄像头 + 红外 + 气体)和 IP65 防护,防护设计需 “模块化 + 高防护”。
5.3.1 基础参数与整体设计目标
参数类别 | 具体参数 | 设计目标依据 | 不达标后果 |
---|---|---|---|
机身基础参数 | 轴距 180-200mm,空机重量 280-350g,桨叶直径 120-140mm | 适配 120mm 货架间隙,支持 200g 负载(多传感器);空机重,防护可稍重 | 无法穿梭 120mm 间隙;负载时防护不足(如机臂弯曲) |
防护结构参数 | 总重量≤60g,防护后尺寸:长≤130mm、宽≤110mm、高≤90mm | 总增重占比≤17%(350g 空机),防护后可穿梭 120mm 间隙 | 续航从 30 分钟→25 分钟以下;间隙穿梭卡顿 |
防护性能参数 | 冲击速度≤3m/s,跌落高度≤1.4m,防护覆盖率:核心部位 100%、侧面 60%、顶部 40% | 中大型空间碰撞速度高(2-3m/s),顶部碰撞风险增加(如仓储管道) | 核心部件损坏;顶部碰撞开裂 |
功能兼容参数 | 传感器遮挡≤3%(3 个传感器),避障响应距离≥1.5m,散热:独立风道 + 防尘网 | 多传感器需无干扰,避障距离增加(应对宽通道);防尘网防仓储粉尘 | 传感器数据偏差;避障失效;粉尘进入电机导致卡涩 |
环境防护参数 | 防护等级 IP65,耐温范围 - 20~75℃,耐腐蚀(轻微臭氧) | 仓储粉尘多 / 潮湿,配电室有轻微腐蚀,需长效防护 | 粉尘侵入内部;部件生锈;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