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关联:人工智能监管如何影响国防与国家安全?

        2025 年 6 月,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的《人工智能监管对国防的二阶影响:国家安全领域为何必须参与》报告,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尽管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普遍将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排除在外,但技术的双重用途特性使其难逃间接影响。本文基于该报告核心内容,深入剖析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监管举措,及其对国防安全的多维影响与应对路径。

核心概念界定:监管与人工智能的内涵拓展

        报告对 "监管" 采用广义定义,不仅包含政府制定的正式规则与执行机制,还涵盖行业自律规范、国际组织软性指引等各类控制手段。这种界定突破了传统法律框架的局限,更贴合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中的治理实践 —— 例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硬性约束与英国 "沙盒监管" 的柔性引导,均属于该范畴。

        在人工智能的定义上,报告聚焦 "目标导向的机器系统" 核心特征:能够针对人类设定的特定目标,对真实或虚拟环境做出预测、建议或决策。这一界定既包含当前主流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也为未来人工通用 / 超级智能预留了空间,但明确排除控制先进微型芯片生产的技术,形成了与半导体监管的清晰边界。这种定义方式为跨领域监管分析提供了统一基准,避免了因技术分类差异导致的研究偏差。

主要国家监管举措的深度解析

美国:联邦与州的监管断层与协同

        美国的监管体系呈现 "联邦自愿引导 + 州级硬性约束" 的分层特征。在联邦层面,两党虽认同政府监管必要性,但在具体路径上存在分歧,导致立法进程缓慢。2024 年《国防授权法案》要求评估人工智能的伦理使用并研究军事应用漏洞,体现了联邦层面对国防领域的特殊关注。拜登政府推动的《负责任军事使用人工智能与自主性政治宣言》获得 47 国认可,虽不具强制性,却构建了国际军事人工智能治理的软约束框架。

        州级监管则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 年有 45 个州提出人工智能法案,31 个州完成立法,形成与联邦层面的显著差异。加州的严格立法要求人工智能系统的算法透明度与数据可追溯性;犹他州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规定内容生成需明确标识来源;科罗拉多州建立反歧视框架,禁止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在公共服务中产生偏见。这种州级立法虽不直接针对国防领域,但国民警卫队在协助地方执法时,已面临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合规性争议 —— 例如某州禁止执法部门使用预测性 policing 算法,导致国民警卫队在联合行动中陷入技术应用困境。

欧盟:风险分级监管的溢出效应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作为全球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工智能规则,其风险分级体系对国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法案将人工智能系统分为四级:不可接受风险(如社会评分系统)被完全禁止;高风险系统(如生物识别、关键基础设施控制)需满足严格的合规要求,包括技术文档备案、持续监控等;有限风险系统仅需满足透明度要求;最低风险系统则完全豁免。

        尽管法案明确排除军事用途,但存在三个传导路径影响国防安全:一是警务与军事技术的重叠领域,如反恐行动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因警务部门受法案约束,可能限制军事单位的协同使用;二是高额罚款机制(最高达全球营业额 4%)迫使企业缩减军民两用技术投入,据欧盟委员会统计,法案生效后 6 个月内,军民两用人工智能研发投资下降 18%;三是欧盟法院的司法解释权,其对 "系统性风险" 的界定可能扩大至军事相关技术。例如 2024 年底欧盟法院关于 "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安全性" 的判例,已被军事技术专家视为可能影响军用人工智能测试标准的前兆。

英国:政治周期主导的监管摇摆

        英国监管政策呈现明显的政治周期性。2022 年《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确立创新友好型监管原则,由金融行为监管局等行业机构实施 "沙盒监管",允许企业在受控环境中测试新技术。2024 年工党执政后,原计划年底出台的人工智能立法搁置,转向更宽松的监管态度。

        在国防领域,英国国防部 2022 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战略强调 "独特风险管控",要求军事人工智能系统满足可解释性、可靠性等七项伦理原则。政府通信总部通过技术顾问团队,确保情报分析系统符合现有立法。但竞争与市场管理局依据《数字市场、竞争与消费者法案》获得的监管权(最高罚款全球营业额 10%),已对为国防部门提供基础模型的科技企业形成压力,2025 年初有 3 家企业因合规成本上升,终止了与军方的非涉密合作项目。

新加坡:亲商导向下的国防技术暗线

        新加坡的监管路径以 "AI Verify" 自愿框架为核心,该工具帮助企业验证系统是否符合全球治理标准,涵盖数据治理、算法公平性等 11 个维度。这种柔性监管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但公开政策中极少提及国家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其国防领域的技术布局:数字与情报局整合了指挥、控制、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能力,国防科技局正将人工智能融入作战平台与武器系统。这种 "明松暗紧" 的模式,使新加坡成为东盟首个建立军事人工智能专项部队的国家。2024 年担任东盟数字部长会议主席国期间,其推动的《东盟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指南》虽未形成强制约束力,却巧妙植入了适合军事技术协同的 "文化适应性" 条款,为区域国防技术合作预留空间。

国际组织监管的协同与分歧

七国集团:通用人工智能治理的局限性

        2023 年广岛进程建立的通用人工智能护栏框架,包含国际指导原则与开发者自愿行为守则,试图为跨境技术合作提供标准。但其存在显著缺陷:一是仅关注通用人工智能的 "生存风险",忽视军事应用的具体安全问题;二是数据流动规则面临欧盟法院否决风险,2024 年欧美 "数据桥" 协议差点因隐私保护争议夭折;三是未将国防供应商纳入监管对象,导致框架在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出现空白。

联合国:决议背后的价值观博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 年全球伦理标准确立了 "人权优先" 原则,要求人工智能系统不得侵犯国际人道法。大会通过的两项决议呈现明显分歧:美国主导的决议强调 "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系统",明确排除军事领域适用;中国主提的决议聚焦 "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主张技术普惠。这种分歧反映在安理会讨论中,秘书长提议建立的人工智能治理机构,因成员国在军事应用监管权上的争议,至今未能落地。

北约:军事标准的协调者角色

        北约 2021 年人工智能战略确立的 "负责任使用原则",虽无强制执行权,却通过标准化办公室推动成员国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其制定的《军事人工智能系统测试与评估框架》,在数据质量、算法偏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已有 26 个成员国将其纳入国防采购规范。但成员国在 "致命自主武器系统" 监管上的分歧,导致相关标准制定停滞,反映出军事人工智能治理的复杂性。

监管共性与国防领域的特殊挑战

        全球监管呈现三大共性特征:一是监管方式倾向行业或用途导向,仅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技术导向监管趋势;二是责任主体集中于开发者,部署者与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界定模糊;三是硬性立法与软性指引并存,欧盟与中国是仅有的制定专门人工智能硬法的经济体。

        这些共性对国防领域构成特殊挑战:技术标准碎片化使跨国军事合作合规成本上升,据北约测算,成员国间因标准差异导致的项目延期平均达 14%;数据保护法规限制训练数据获取,某欧洲国防承包商 2024 年因无法合法使用民用图像数据,导致目标识别系统研发停滞;反垄断监管可能拆分国防供应商,美国某科技巨头被拆分后,其为军方提供的人工智能安全工具交付周期延长 37%。

国防领域的分阶段应对策略

短期(1-2 年):标准对齐与工具复用

  • 技术标准协同:推动军民标准对齐,如美国国防部与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合作,将 87 项民用人工智能标准纳入军事采购规范,预计降低合规成本 23%。
  • 风险评估工具复用:采用金融领域成熟的 "压力测试" 模型评估军事人工智能系统稳定性,英国国防部通过该方式节省评估费用 1800 万英镑。
  • 安全工具等效性认证:使军事安全工具满足民用高标准,如北约 "网络安全评估体系" 通过 ISO27001 认证后,获得更多民用企业技术支持。

中期(2-5 年):动态跟踪与机制建设

  • 相邻领域监管监测:建立国内安全与警务人工智能监管数据库,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监测系统已跟踪到 43 项可能影响国防的州级立法。
  • 跨境数据治理机制:借鉴七国集团 "数据桥" 模式,北约建立成员国间的军事数据互认框架,2024 年数据共享效率提升 40%。
  • 生成式 AI 专项评估:提前评估针对特定行业的生成式 AI 规定影响,美国空军对民用内容生成法规的评估,避免了情报分析系统的合规风险。

长期(5 年以上):风险预警与生态构建

  • 许可数据库安全防护:采用零信任架构保护模型登记信息,英国军情六处的加密方案使数据库入侵尝试成功率下降 92%。
  • 训练数据可持续机制:通过国际协议保障数据获取,美澳 "人工智能国防数据伙伴关系" 解决了 17 类敏感数据的跨境使用问题。
  • 供应商多元化布局:避免依赖单一企业,法国国防部 2024 年将人工智能项目分散给 7 家供应商,降低供应链风险。

结论:打破孤岛思维的紧迫性

        人工智能的军民两用特性,使国防领域无法长期处于 "监管孤岛"。大西洋理事会报告强调,国防部门必须主动参与民用监管讨论,在技术标准、数据治理等领域发出专业声音。从北约协调军事标准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安全讨论,国际社会正逐步意识到:构建兼顾创新与安全的治理体系,需要国防与民用领域的协同发力。

        在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忽视民用监管的间接影响,可能导致战略被动。唯有将国防人工智能需求纳入整体监管框架,才能在保障技术创新的同时,筑牢国家安全的技术防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Bj陈默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