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 attention 摘自李宏毅老师公开课

本文用单身汉找对象的例子解释了QKV在查询过程中的作用,Q代表择偶标准,K是对象的表现指标,V是对象的本质。QKV模型用于模拟期望与实际的匹配程度,强调了在信息检索或自然语言处理中,真实情况与理想条件的差异,并指出在模型中,Q、K、V的匹配应保持一定合理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我自己浅显的理解:QKV分别代表“查询标准”,“待查询指标”,和“本质”。Q是a去查询的时候,带着的查询标准。K是任何单字被查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待查询指标”。V是每个单字提取出来的本质。

我打个单身汉找对象的比方吧。假设一个人要找对象,他一共有十个潜在的人选(包括他自己,这里请忽略性别)。Q代表他的择偶标准(比如说外形7分,年收入100万,年龄25岁以下,房子豪华)。K代表一个目标对象表现出来的指标(比如努力打扮让外形变成了6分,装成年收入60万,显得很年轻26岁,房子装修得还不错)。V代表一个目标对象本质的指标(比如这个人本质是个外形4分的人,年收入实际只有40万,实际年龄32岁)。那么Q和K相乘,实际上就是“择偶标准”和“表现出来的样子”里的匹配程度。然后通过这个匹配程度,和每个对象的本质数值做一个加权求和,出来的结果就是找到的对象最后所包含的数值。

这里有两个点可以注意一下:第一个就是你未必最喜欢你自己。你跟自己的QK相似度未必是最高的。第二就是QKV本质其实可以是一样的。比如如果在一个平行世界里,人们的择偶标准和他表现出来的样子以及他的本质完全一致,那么QKV没有必要存在。QKV存在的意义就是模拟这类“我想要的”和“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以及“每个人实际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情况。但这里也有一个假设,就是本质上QKV乘以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同一个词的q,k,v不会差得太离谱,类比到相亲,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外形3分的人很难装成外形9分,一个年收入10万的人很难装成年收入500万。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