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编译与启动全解析
1. 内核模块概述
内核模块在桌面Linux发行版中被广泛使用,它能根据检测到的硬件和所需功能,在运行时加载正确的设备和内核功能。若没有内核模块,每个驱动和功能都需静态链接到内核中,这会使内核变得庞大到难以实现。
而在嵌入式设备中,硬件和内核配置通常在构建内核时就已确定,因此模块的作用相对较小。实际上,模块会在kernel和根文件系统之间产生版本依赖问题,如果其中一个更新而另一个未更新,可能会导致启动失败。所以,嵌入式内核通常在构建时不包含任何模块。
不过,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嵌入式系统使用内核模块还是很有必要的:
- 存在专有模块时,出于许可原因。
- 通过延迟加载非必要驱动来减少启动时间。
- 有多个驱动可加载,若静态编译会占用过多内存。例如,USB接口支持多种设备。
2. 编译 - Kbuild
内核构建系统Kbuild是一组make脚本,它从 .config
文件中获取配置信息,计算依赖关系,并编译生成包含所有静态链接组件、可能的设备树二进制文件和可能的一个或多个内核模块的内核映像。依赖关系在每个包含可构建组件的目录中的makefile中表示。
例如,以下两行来自 drivers/char/Makefile
:
obj-y += mem.o random.o
obj-$(CONFIG_TTY_PRINTK) += ttyprintk.o
obj-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