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目录
语言视频选择 | 收录专辑链接 |
---|---|
C | 【C语言】要怎么看视频,怎么学习 |
JAVA | 黑马B站视频JAVA部分的知识范围、学习步骤详解 |
JAVAWEB | 黑马B站视频JAVAWEB部分的知识范围、学习步骤详解 |
SpringBoot | SpringBoot知识范围-学习步骤【思维导图知识范围】 |
微信小程序 | 详细解析微信小程序知识点–【思维导图知识范围】 |
python | 详细解析python视频选择–【思维导图知识范围】 |
php | PHP要怎么学–【思维导图知识范围】 |
idea系列工具 | 没有颜值插件的编辑器是没有灵魂的–【idea-theme插件】 |
项目代码总目录 | JAVA项目环境必知必会–【大作业及毕设项目】 |
提示:写完文章后,目录可以自动生成,如何生成可参考右边的帮助文档
计算机发展史
我们似乎太过于沉溺于各种日新月异的技术,争论到底哪种技术才有未来,
现实的焦躁似乎让我们忽略了,计算机那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以及我们的初心。
回过头看这段历史,或许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感慨,更是一种启示、一种激情。
微软、苹果,盖茨、乔布斯有着怎样的恩恩怨怨?IBM 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这一路又有多少技术的弄潮儿错过了那些微妙却重要的机遇?我们究竟在用谁
发明的技术?华人在这段激情岁月中有过那些高光时刻?来吧,让我们一起读一
读这段关于计算机的故事。
计算机始祖
谁都知道,电脑的学名叫做电子计算机。以人类发明这种机器的初衷,它的
始祖应该是计算工具。英语里“Calculus”(计算)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既有“算
法”的含义,也有肾脏或胆囊里的“结石”的意思。远古的人们用石头来计算捕
获的猎物,石头就是他们的计算工具。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人类最早的计
算工具是手指,英语单词“Dight”既表示“手指”又表示“整数数字”;而中
国古人常用“结绳”来帮助记事,“结绳”当然也可以充当计算工具。石头、手
指、绳子……,这些都是古人用过的“计算机”。
不知何时,许多国家的人都不约而同想到用“筹码”来改进工具,其中要数
中国的算筹最有名气。商周时代问世的算筹,实际上是一种竹制、木制或骨制的
小棍。古人在地面或盘子里反复摆弄这些小棍,通过移动来进行计算,从此出现
了“运筹”这个词,运筹就是计算,后来才派生出“筹”的词义。中国古代科学
家祖冲之最先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 6 位,使用的工具正是算筹,这个结果
即使用笔算也很不容易求得。
成。例如要计算 1248×456, 可以先画一个矩形,然后把它分成 3×2 个小格
子,在小格子边依次写下乘数、被乘数的各位数字,再用对角线把小格子一分为
二,分别记录上述各位数字相应乘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 把这些乘积由右到左,
沿斜线方向相加,最后就得到乘积。1617 年,英国数学家纳皮尔把格子乘法表
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印刻在一些狭长条的算筹上,利用算筹的摆放来进行乘、除
或其他运算。纳皮尔算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欧洲人主要的计算工具。
算筹在使用中,一旦遇到复杂运算常弄得繁杂混乱,让人感到不便,于是中
国人又发明了一种新式的“计算机”。
著名作家谢尔顿在他的小说《假如明天来临》里讲过一个故事:骗子杰夫向
经销商兜售一种袖珍计算机,说它“价格低廉,绝无故障,节约能源,十年中无
需任何保养”。当商人打开包装盒一看,这台“计算机”原来是一把来自中国的
算盘。、
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源地──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幼发拉底河流
域──先后都出现过不同形式的算盘,只有中国的珠算盘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抹曙光
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是著名科学家帕斯卡(B.Pascal)发明的机械计算机。
帕斯卡 1623 年出生在法国一位数学家家庭,他三岁丧母,由担任着税务官
的父亲拉扯他长大成人。从小,他就显示出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
少年帕斯卡对他的父亲一往情深,他每天都看着年迈的父亲费力地计算税率
税款,很想帮助做点事,可又怕父亲不放心。于是,未来的科学家想到了为父亲 制做一台可以计算税款的机器。19 岁那年,他发明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
计算机。
帕斯卡的计算机是一种系列齿轮组成的装置,外形像一个长方盒子,用儿童
玩具那种钥匙旋紧发条后才能转动,只能够做加法和减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
也有个“逢十进一”的进位问题。聪明的帕斯卡采用了一种小爪子式的棘轮装置。
当定位齿轮朝 9 转动时,棘爪便逐渐升高; 一旦齿轮转到 0,棘爪就“咔嚓”
一声跌落下来,推动十位数的齿轮前进一档。
帕斯卡发明成功后,一连制作了 50 台这种被人称为“帕斯卡加法器”的计
算机,至少现在还有 5 台保存着。 比如,在法国巴黎工艺学校、英国伦敦科学
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帕斯卡计算机原型。据说在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也保存着两台
铜制的复制品,是当年外国人送给慈僖太后的礼品,“老佛爷”哪里懂得它的奥
妙,只把它当成了西方的洋玩具,藏在深宫里面。
帕斯卡是真正的天才,他在诸多领域内都有建树。后人在介绍他时,说他是
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流体动力学家和概率论的创始人。凡是学过物理的
人都知道一个关于液体压强性质的“帕斯卡定律”,这个定律就是他的伟大发现
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甚至还是文学家,其文笔优美的散文在法国极负盛名。
可惜,长期从事艰苦的研究损害了他的健康,1662 年英年早逝,死时年仅 39 岁。
他留给了世人一句至理名言:“人好比是脆弱的芦苇,但是他又是有思想的芦苇。”
“编织”的程序
要让机器听人类的话,按人类的意愿去计算,就要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
或者说,要把人类的思想传送给机器,让机器按人的意志自动执行。
说来也怪,实现人与机器对话的始作俑者却不是研制计算机的那些前辈,而
是与计算机发明毫不相干的两位法国纺织机械师。他们先后发明了一种指挥机器
工作的“程序”,把思想直接“注入”到了提花编织机的针尖上。
顾名思义,提花编织机具有升降纱线的提花装置,是一种能使绸布编织出图
案花纹的织布机器。
纸带”的绝妙主意。布乔首先设法用一排编织针控制所有的经线运动,然后取
来一卷纸带,根据图案打出一排排小孔,并把它压在编织针上。启动机器后,正
对着小孔的编织针能穿过去钩起经线,其他的针则被纸带挡住不动。这样一来,
编织针就自动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去挑选经线,布乔的“思想”于是“传递”给
了编织机,而编织图案的“程序”也就“储存”在穿孔纸带的小孔之中。
失败的英雄
今天出版的许多计算机书籍扉页里,都登载着巴贝奇(C. Babbage)的照片:
宽阔的额,狭长的嘴,锐利的目光显得有些愤世嫉俗,坚定的但绝非缺乏幽默的
外貌,给人以一个极富深邃思想的学者形象。
巴贝奇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儿子,1792 年出生在英格兰西南部的托特纳
斯,后来继承了相当丰厚的遗产,但他把金钱都用于了科学研究。童年时代的巴
贝奇显示出极高的数学天赋, 考入剑桥大学后,他发现自己掌握的代数知识甚
至超过了教师 。毕业留校,24 岁的年青人荣幸受聘担任剑桥大学“路卡辛讲座”
的数学教授。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能够获得的殊荣,牛顿的老师巴罗是第一名,牛
顿是第二名。在教学之余,巴贝奇完成了大量发明创造,如运用运筹学理论率先
提出“一便士邮资”制度,发明了供火车使用的速度计和排障器等等。
假若巴贝奇继续在数学理论和科技发明领域耕耘,他本来是可以走上鲜花铺
就的坦途。然而,这位旷世奇才却选择了一条无人敢于攀登的崎岖险路。
事情还得从法国讲起。 18 世纪末, 法兰西发起了一项宏大的计算工程─
─人工编制《数学用表》,这在没有先进计算工具的当时,是件极其艰巨的工作。
法国数学界调集大批数学家,组成了人工手算的流水线,算得天昏地暗,才完成
了 17 卷大部头书稿。即便如此,计算出的数学用表仍然存在大量错误。
据说有一天,巴贝奇与著名的天文学家赫舍尔凑在一起,对两大部头的天文
数表评头论足,翻一页就是一个错,翻两页就有好几处。面对错误百出的数学表,
巴贝奇目瞪口呆,他甚至喊出声来:“天哪,这些计算错误已经充斥弥漫了整个
宇宙!”
这件事告诉我们 “失败真的是成功之母”
这件事也许就是巴贝奇萌生研制计算机构想的起因。巴贝奇在他的自传《一
个哲学家的生命历程》里,写到了大约发生在 1812 年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
我坐在剑桥大学的分析学会办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头看着面前打开的一张对数
表。一位会员走进屋来,瞧见我的样子,忙喊道:‘喂!你梦见什么啦?’我指着对数表回答说:‘我正在考虑这些表也许能用机器来计算!’”
巴贝奇的第一个目标是制作一台“差分机”。所谓“差分”的含义,是把函
数表的复杂算式转化为差分运算,用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那一年,刚满
20 岁的巴贝奇从法国人杰卡德发明的提花编织机上获得了灵感,差分机设计闪
烁出了程序控制的灵光──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
过程。
巴贝奇耗费了整整十年光阴,于 1822 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
3 个不同的 5 位数,计算精度达到 6 位小数,当即就演算出好几种函数表。由于
当时工业技术水平极低,第一台差分机从设计绘图到机械零件加工,都是巴贝奇
亲自动手完成。当他看着自己的机器制作出准确无误的《数学用表》,高兴地对
人讲:“哪怕我的机器出了故障,比如齿轮被卡住不能动,那也毫无关系。你看,
每个轮子上都有数字标记,它不会欺骗任何人。”以后实际运用证明,这种机器
非常适合于编制航海和天文方面的数学用表。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巴贝奇,他连夜奋笔上书皇家学会,要求政府资助他建造
第二台运算精度为 20 位的大型差分机。英国政府看到巴贝奇的研究有利可图,
破天荒地与科学家签订了第一个合同, 财政部慷慨地为这台大型差分机提供出
1.7 万英镑的资助。巴贝奇自己也贴进去 1.3 万英镑巨款, 用以弥补研制经费
的不足。在当年,这笔款项的数额无异于天文数字──有资料介绍说,1831 年
约翰·布尔制造一台蒸汽机车的费用才 784 英磅。
然而,第二台差分机在机械制造工厂里触上了“暗礁”。
第二台差分机大约有 25000 个零件, 主要零件的误差不得超过每英寸千分
之一,即使用现在的加工设备和技术,要想造出这种高精度的机械也绝非易事。
巴贝奇把差分机交给了英国最著名的机械工程师约瑟夫·克莱门特所属的工厂制
造,但工程进度十分缓慢。设计师心急火燎,从剑桥到工厂,从工厂到剑桥,一
天几个来回。他把图纸改了又改,让工人把零件重做一遍又一遍。年复一年,日
复一日,直到又一个 10 年过去后,巴贝奇依然望着那些不能运转的机器发愁,
全部零件亦只完成不足一半数量。参加试验的同事们再也坚持不下去,纷纷离他
而去。巴贝奇独自苦苦支撑了第三个 10 年,终于感到无力回天。
那天清晨,巴贝奇走进车间,偌大的作业场空无一人,只剩下满地的滑车和
齿轮,四处一片狼藉。他呆立在尚未完工的机器旁,深深地叹了口气。在痛苦的
煎熬中,他无计可施,只得把全部设计图纸和已完成的部分零件送进伦敦皇家学
院博物馆供人观赏。
1842 年,在巴贝奇的一生中是极不平常的一年。英国政府宣布断绝对他的
一切资助,连科学界的友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着他。英国首相讥讽道:“这
部机器的唯一用途,就是花掉大笔金钱!”同行们讥笑他是“愚笨的巴贝奇”。
皇家学院的权威人士,包括著名天文学家艾瑞等人,都公开宣称他的差分机“毫
无任何价值”…
现在想想计算机的诞生的这个过程,都让人后怕。
千秋电脑之父
这是关于第一台电脑埃历阿克巧遇“电脑之父”的小故事。
1944 年仲夏的一个傍晚,戈德斯坦中尉来到阿贝丁车站,等候去费城的火车,
突然看见前面不远处, 有个熟悉的身影向他走过来。 来者正是闻名世界的大数
学家冯·诺依曼(J.Von Neumann)。
戈德斯坦感到绝不能放过这次偶然的邂逅,他把早已埋藏在心中的几个数学难
题,一古脑儿倒出来,向数学大师讨教。冯·诺依曼和蔼可亲,丝毫也不摆谱,
耐心地为戈德斯坦排忧解难。听着听着,他不觉流露出吃惊的神色,敏锐地从数
学问题里,感到眼前这位青年身边正发生着什么不寻常的事情。他开始反过来向
戈德斯坦发问,直问得年轻人“好像又经历了一次博士论文答辩”。最后,戈德
斯坦毫不隐瞒地告诉他莫尔学院的电子计算机项目和目前的研究进展。
冯·诺依曼真的被震惊了,随即又感到极其兴奋。从 1940 年起,他就是阿贝
丁试炮场的顾问,同样的计算问题也曾使数学大师焦虑万分。他急不可耐地向戈
德斯坦表示,希望亲自到莫尔学院看一看那台尚未出世的机器。
莫契利和埃克特高兴地等待着冯·诺依曼的来访,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这位著
名学者的指导,同时又有点儿怀疑。埃克特私下对莫契利说道:“你只要听听他
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判断出冯·诺依曼是不是真正的天才”。
总结及资源下载
提示:这里对文章进行总结:
资源下载:
C语言的两大开发工具CodeBlocks/DEVC
关于学习C语言使用什么IDE
只有大一的基础扎实了,你才有未来。否则,不管是上研,还是去工作,都是要C语言的底子的,甚至公务员的题,不也是逻辑题占大半么?
把一本书的所有的C代码全打一遍够不够? 远远不够。
这只是小学生,甚至还不如小学生的水平,因为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就开始找一本书敲代码了,而且,人家还是一对一的老师辅导。
什么时候,把力扣上面的中级题目刷完100道了。不用上网,自己能哗哗的写出来,就像蓝桥杯那样。你的C语言就可以为你的大学四年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基础了。
选择了也要努力,没有远虑必有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