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OS管缓启动电路分析1

本文介绍了MOS管(NMOS和PMOS)在缓启动电路中的应用,包括控制端口接MCU的实例,以及通过电阻和电容调节开启速度的方法。还展示了按键控制的两种电路结构,强调了PMOS的高电平特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MOS管缓启动电路
利用的都是MOS管的米勒平台效应,分为NMOS和PMOS两种,一般的NMOS用在接地端,PMOS用在电源的正端,这是由与他们的开启电压不同造成的,以NMOS为例,开启电压要求Vgs>Vth, 当NMOS的源极接地时,这个条件很好满足,只需要一个较低的电压就可以控制NMOS的开启和关闭,而如果将NMOS接到电源的正极部分,当NMOS导通时,源极电压可以近似看成是电源电压,这时要想让NMOS保持导通则必须在栅极施加一个比电源电压还要高Vth的控制电压,实际应用中需要设计复杂的自举电路,因此如果没有特殊要求,电源的缓启动一般就是NMOS放在地端,PMOS放在源端,下面就介绍几个实用的电路,

NMOS 缓启动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的控制端口可以接MCU的一个引脚,实现上下电控制,通过更改R3和C1的大小控制开通的速度,仿真波形如下,开启时间完全可以通过软件进行仿真得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明显的看到有一个平台期。
下图是按键版本的启动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可以将按键放到和R3串联的位置,根据按键的特点和系统情况选择,上图中按键按下后电路关闭,可以通过设置R3,R5,C1的大小,调节开启和关闭的速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是典型的PMOS缓启动电路,三极管的控制端可以接MCU,进行程控,通过调节R5,C2,R3,C1的大小调节开启和关闭的速度,下面是该电路的仿真,可以看到上升和下降时间基本相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图是按键方式的控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PMOS是高电平关闭,所以当按键关闭后电源导通。
————————————————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ingyu12345/article/details/122281987

<think>嗯,用户想了解NMOS管在缓启动电路中的设计原理。从对话历史看,用户已经明确要求查找技术资料和设计方法,而且之前系统提供了详细的引用资料。用户可能是电子工程师或电路设计学习者,正在设计电源系统,特别是涉及负电压场合的缓启动保护。ta提供的引用中已经包含-48V电源案例,说明应用场景很具体。用户情绪比较专业务实,需要深度技术解析而非基础科普。分析核心需求点:第一需要NMOS和PMOS的选择逻辑差异(用户引用中提到"负电源用NMOS");第二是RC参数计算的实际工程方法(引用里有具体公式和参数实例);第三是MOS管特性对缓启动效果的影响(转移特性曲线很关键)。特别注意引用里的关键技术细节:MOS管的转移特性决定了电路行为,Vth和Rds的关系是设计的物理基础。引用2强调"吃透MOS管开关特性"的重要性,这提示我需要把半导体物理特性与电路功能联系起来说明。用户给的图虽然不可见,但引用3详细描述了电容C7的充电过程与延时的关系,这个定量分析必须保留。计算示例特别重要,用户引用3给出了具体元件值的延迟计算(15.3ms),说明ta需要可落地的设计参考。实测部分提到波形观察和调整,暗示设计并非纯理论,要提醒用户结合测试。拓展思考:用户没问但可能有潜在需求的是防反接保护、热设计等周边问题,因为大电流NMOS应用时这些是常见挑战。不过当前回答应聚焦核心原理,补充问题可以覆盖延伸方向。回答结构计划:先用基本原理章节说清NMOS在负电压应用的优势,突出与PMOS的对称性设计思想;关键技术章节详细分解三阶段工作过程,其中转移特性曲线和RC常数公式要加粗处理;工程实施部分强调选型参数(特别指出Vth和Vds耐压的选型要点)、计算示例重现引用3的公式、实测注意事项;最后通过相关问题覆盖用户可能延伸的ESD保护、栅极驱动优化等方向。</think> 以下是NMOS管在缓启动电路中的核心设计原理及关键要点,结合电路工作过程分步解析: --- ### **一、基本原理** 1. **NMOS在负电源中的优势** -48V等负电压系统中**源极(S)连接负电压**,NMOS的栅极(G)需**相对源极为正电压**才能导通(即满足 $V_{GS} > V_{th}$)。这种特性使其天然适配负电源缓启动设计[^1][^2]。 2. **核心控制逻辑** 通过RC电路**缓慢抬升栅源电压$V_{GS}$**,使NMOS**从截止区渐进进入可变电阻区**,最终实现**负载电流的平滑上升**。 --- ### **二、关键电路与工作阶段** 以典型-48V缓启动电路为例(参考引用[3]): ```plaintext R39 R49 输入 -48V ────┬───────┬─────→ 输出 │ │ ┌┴┐ ┌┴┐ C7 Q31 (NMOS) └┬┘ └┬┘ │ │ GND GND ``` #### **阶段1:延时导通(截止区)** - **初始状态**:上电瞬间$V_{GS}=0$,NMOS截止($R_{DS} \approx \infty$) - **电容充电**:-48V通过 $R_{39}$、$R_{49}$ 向 $C_7$ 充电 - **导通条件**:当 $V_{GS}$ 升至阈值电压 $V_{th}$(通常2~4V),NMOS开始导通 - **延时公式**: $$ t_d = -\tau \ln\left(1 - \frac{V_{th}}{|V_{in}|}\right) \quad (\tau = C_7 \cdot (R_{39} \parallel R_{49})) $$ 代入 $V_{in}=-48V$,$V_{th}=4V$,$\tau=0.015s$ → $t_d \approx 15.3 ms$[^3] #### **阶段2:线性缓启(可变电阻区)** - $V_{GS}$ 持续升高 → $R_{DS}$ **指数级下降**(见MOS转移特性曲线) - 输出电压 $V_{out}$ 从 $-48V$ **渐变至目标值** - 负载电流 $I_L$ 受 $R_{DS}$ 限制而**平缓上升** #### **阶段3:完全导通(饱和区)** - $V_{GS}$ 升至12V左右 → $R_{DS}$ 降至毫欧级(接近直通) - 电路进入稳态,启动完成 --- ### **三、工程设计要点** 1. **器件选型关键参数** - **$V_{DS}$耐压**:需 > |负电源电压|(如-48V选60V以上) - **$V_{th}$一致性**:选择阈值电压稳定的NMOS(低温度漂移) - **$R_{DS(on)}$**:影响稳态损耗,需权衡成本与效率 - **栅极电容$C_{iss}$**:决定RC时间常数精度 2. **RC参数设计** - **电容$C_7$**:容值越大延时越长,但过大会导致启动过慢 - **电阻$R_{39}$、$R_{49}$**: - 阻值比决定$V_{GS}$最大值:$V_{GS(max)} = |V_{in}| \cdot \frac{R_{49}}{R_{39}+R_{49}}$ - 需满足 $V_{GS(max)} \approx 10V$(避免击穿栅源极) - **瞬态保护**:并联稳压二极管限制$V_{GS} \leq 15V$ 3. **实测调整** - **优化依据**:用示波器捕获 $I_L$ 波形,确保电流斜率 $di/dt < \text{负载容限}$ - **容性负载应对**:过大容性负载需增大$C_7$或添加预充电电路 --- ### **四、典型问题改进方向** 1. **加速关断**:在NMOS栅极并联放电电阻(提升关断速度) 2. **浪涌抑制**:输入级串联NTC或TVS管吸收高压尖峰 3. **故障保护**:添加栅极电压监测电路,异常时强制关断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