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成像与可编程显微镜技术解析
1. 多维度成像中的红细胞研究
在多维度成像领域,对红细胞(RBC)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实验研究了不同外部粘度下,红细胞壁距离 $\langle z^3 \rangle$ 与 $\gamma t$ 的关系,具体外部粘度分为 1.4 mPa.s、6.1 mPa.s、9.3 mPa.s 和 13 mPa.s 几种情况。
相关规律可简化为表达式:$\frac{\langle Z^3 \rangle}{R^3} = 3U\gamma t$,此式表明物体重标度平均位置的三次方与剪切率乘以时间呈线性关系。从实验结果来看,不同粘度比下呈现出具有不同升力速度的线性曲线,很好地证实了这一预测规律。
从对称性角度分析,翻滚的刚性物体平均不会发生迁移。而红细胞出现非零升力,这意味着其可变形性打破了对称性。当红细胞沿流动的伸长分量方向取向时会被拉伸,而正交时则会被压缩,从而形成平均不对称形状,导致其迁移规律与固定形状和取向的物体类似。并且,随着外部粘度增加,红细胞膜上的应力增大,变形加剧,进而增强了升力。这些结果充分展示了数字全息显微镜监测微流循环中红细胞悬浮液的能力。
2. 数字全息显微镜(DHM)的发展
数字全息显微镜使用部分相干照明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种照明方式能大幅降低相干噪声。不同的数字全息显微镜仪器在应用方面各有优势,通过这些仪器可以实现高质量的相移或离轴数字全息显微镜。近年来,还提出了彩色离轴数字全息显微镜的实现方案,使得弱空间和时间相干源得以应用。
图像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强大处理技术的应用,甚至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的自动分类。在分类方面,额外的相位信息是一个巨大的改进。基于部分相干源的数字全息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