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垂控制微电网的多级控制策略解析
在当今的电力系统中,微电网(MG)作为一种灵活且高效的电力供应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它能够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下运行,为不同场景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然而,要实现微电网的可靠运行,有效的控制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下垂控制微电网的多级控制方法,包括其原理、各控制层级的作用以及相关实验和仿真结果。
下垂控制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
孤岛微电网在航空、汽车、船舶和农村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这些微电网中,原动机与微电网之间的接口通常采用电力电子变流器作为电压源(如交流微电网中的电压源逆变器VSIs),这些变流器通过微电网并联连接。为避免变流器之间的环流,同时无需关键通信,下垂控制方法经常被采用。
传统的下垂方法在并联系统需要共享非线性负载时存在局限性。因为控制单元需要考虑谐波电流,同时平衡有功和无功功率。为此,提出了谐波电流共享技术,通过扭曲电压来提高谐波电流共享精度,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权衡。
下垂方法的功率共享受单元输出阻抗和线路阻抗的影响,虚拟输出阻抗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此时输出阻抗可视为另一个控制变量。然而,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缺点是负载相关的频率偏差,这可能导致不间断电源(UPS)系统输出电压频率与市电输入电压之间出现相位偏差,进而引发同步丢失问题。因此,原始版本的下垂方法仅适用于孤岛微电网,难以直接应用于线交互式微电网。
在直流功率变换器并联的情况下,下垂方法是从每个模块的输出电压参考中减去输出电流的比例部分,从而实现虚拟输出电阻。这种控制环也称为自适应电压位置,可改善低压大电流应用中电压调节模块的瞬态响应。但下垂方法在电压调节和变流器之间的电流共享方面也存在固有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