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运行时处理异常,程序要记录大量的信息。无论执行到什么地方,程序都必须能够识别出如果在此处抛出异常的话,将要被释放哪一个对象;程序必须知道每一个入口点,以便从try块中退出;对于每一个try块,他们都必须跟踪与其相关的catch子句以及这些catch子句能够捕获的异常类型。这种信息的记录不是没有代价的。虽然确保程序满足异常规格不需要运行时的比较(runtime comparisons),而且当异常被抛出时也不用额外的开销来释放相关的对象和匹配正确的catch字句。但是异常处理确是有代价的,即使你没有使用try,throw或catch关键字,你同样得付出一些代价。
让我们先从你不使用任何异常处理特性也要付出的代价谈起。你需要空间建立数据结构来跟踪对象是否被完全构造(constructed)(参见条款M10),你也需要CPU时间保持这些数据结构不断更新。这些开销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采用不支持异常的方法编译的程序一般比支持异常的程序运行速度更快所占空间也更小。
在理论上,你不能对这些代价进行选择:异常是C++的一部分,C++编译器必须支持异常。也就是说,当你不用异常处理时你不能让编译器生产商消除这方面的开销,因为程序一般由多个独立生成的目标文件(object files)组成,只有一个目标文件不进行异常处理并不能代表其他目标文件不进行异常处理。而且即使组成可执行文件的目标文件都不进行异常处理,那么还有它们所连接的程序库呢?如果程序的任何一部分使用了异常,其它部分必须也支持异常。否则在运行时程序就不可能提供正确的异常处理。
不过这只是理论,实际上大部分支持异常的编译器生产商都允许你自由控制是否在生成的代码里包含进支持异常的内容。如果你知道你程序的任何部分都不使用try,throw或catch,并且你也知道所连接的程序库也没有使用try,throw或catch,你就可以采用不支持异常处理的方法进行编译,这可以缩小程序的尺寸和提高速度,否则你就得为一个不需要的特性而付出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异处理的程序库开始变得普遍了,上面这种方法将逐渐不能使用,但是根据目前的软件开发情况来看,如果你已经决定不使用任何的异常特性,那么采用不支持异常的方法编译程序是一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