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
“心理框架”,在互动中全面指导思想和行为的关注点和方向
“结果框架” VS “问题”框架
运用回应术语言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帮人们改变其观点
(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
(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
(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
转移结果
“目标指引行动”——特定的结果本身就设置了框架,来决定什么被看作是相关的、成功的或“框架内的”;什么被认为是无关的、无用的或“框架外的”。
“另一个结果”——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已被某种暗示的自标,转向一个不同的目标
eg.在做练习后感到败,因为他/她“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将研讨会练习的结果从“做得会极大地改变我们处完美”改成“探索、学习、发现新东西”,会极大地改变我们处理和理解练习中获得的体验的方式。
精神科医生和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博士:
重要的是有安全感和一种准备就绪的感觉;充分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应对和处理——并且是很愉快地处理。遭遇无法处理的情况,也是很好地学习——事过之后回想它,会发现它是在很多方面都有用的学习。这能让你评估自己的力量。也能让你发现你内在的那些需要获得更多安全感的区域。对遇到的好事或坏事做出反应,并充分处理它——这是生活的真正乐趣。
1.回想一个你觉得困难、受挫折或失败的情境。
情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我觉得有人在占我的便宜,但我没法直接告诉他我的感受。
2.关于这个情境,你所做的负面总结或判断是什么(关于自己或他人)?这个判断所包含或暗示的结果是什么?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不能为自己说话,说明我是个懦夫。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我要为自己说话,要变得强大而勇敢。
3.探索一下,换用其他可能的结果,对你理解这个情境可能来哪些影响。其他结果例如安全感、学习、探索、自我发现、尊自己和他人、做事正直、治愈、成长等。
例如,如果目标的结果变成“尊重自己和他人”,或“以我希望被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那么,由于没有为自己说话而认定自己是个“懦夫”,就不太会是一个相关的适宜的总结了。
4.增加或者替代当前结果的另一种结果是什么,让你的负面总结或判断不那么相关,你就会更容易将这一情境看作反馈而非失败?
替代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学习对自己和别人表里如一,聪慧而富有同情心。
换框
换框着力于帮助人们改变感知问题的框架,从而重新解释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像小鱼那样意识不到在大环境中即将面临的挑战,
像中间那条鱼一样太聚焦于实现某个成就,而注意不到迫近的危机。
不同框架的不同解读
改变框架大小
在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更多的人(或从个人的角度)、更大或更小的视角的情境下,重新评估(或加强)了特定行动、总结和判断的意义。
1.回想一个你觉得在某方面困难、失望或痛苦的情境。
情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当前看待这个情境时,用的框架是什么?(即:即刻结果长远结果、个人、群体、社会、过去、未来、具体事件、整个系统作为成人、作为孩子等。)
当前的框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变框架的大小,让它更宽广或聚焦,包含进来更多的时间更大的人群、更大的系统等。而后缩小框架,集中于特定的个体有限的“时间”框架、单一的事件,等等。注意这会怎样改变你对情境的认识和评价。短期看来是一件失败的事情,长远看来经常是走向成功的必需步骤。(例如,意识到个人的挣扎是每个人在某些时候必须经历的,会让他们觉得较容易承受。)
4.能够改变你对情境的判断和总结,使之更积极、正面的框架是什么?那个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是什么?更多或更少的人群,较宽广或较狭窄视野的框架是什么?
框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换框
根据发生的情境不同,某种验、行为或事件有不同的意义和结果。
eg.下雨
对正苦于严重干旱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
对计划举办户外婚礼的人来说,就很糟糕
接受所有行为在某些情境中都是有用的
eg.处于青春期经常在学校打架的儿子
“那么,你儿子可以在妹妹上下学路上被人骚扰时保护她,那不是很好吗?”
意义换框
意义换框是改变我们对特定事件或情境的点或认识水平
eg.一片空草地
对农民来说,这里提供种植新作物的机会;
对建筑师来说,这是建“梦想家园”的空间;
对年轻夫妇来说,这是野餐的好地方;
对于油料将要用尽的小型机驾驶员来说,这是安全的着陆点;
NLP中的意义换框,旨在探索人们外在行为背后的意图。
eg.男孩抱怨爸爸总是反对他对自己未来的任何计划
咨询师对年轻人说:“有一位试图保护你免于任何伤害和失望的父亲,这不是很好吗?我打赌,没有多少父亲会这么关心他们的孩子。”
“梦想家” VS “现实主义者” VS “批评家”
一个有效的“批评家”,其批评的作用是找出某种想法或计划中忽略了什么,以避免发生问题;
意义换框致力于找出有问题的行为中潜在的、可能的正面意图。其目的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行为背后积极的内在动机(例如渴望安全、爱、关怀或尊重等);
二是考虑到更大的系统或行为所发生的情境下,该行为带来的正面利益(例如保护、转移注意或者获得认可等)
批评与批评者换框
“梦想家”——“就像”框架
“现实主义者”——“结果”框架
“批评家”—— 问题”框架
在语言层面上,“批评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他们爱用总结式判断来定论,
比如:“这个企划代价太高”“那个想法不可能实现”“这个计划不现实”“这个项目太费力了”等。
这种语言总结的一个问题是,考虑到它们表述的方式,人们只能表示赞同或者反对。
当“批评家”不是批评一个梦想或计划,而是批评“梦想家或“现实主义者”本人时,最有冲击力的问题就产生了。其差别相当于以下两种说法的差别,“这个想法很愚蠢”和“你太蠢了,居然有这样的想法”。当“批评家”在自我认同的层面攻击他人时,他不仅仅是“搅局者”,也是“杀手”
优秀的“批评家”常常会采用他人的一些视角
从正面意图做正面陈述
一种陈述(“避免压力”)描述的是“不想要什么”。
另一种陈述(“变得更加轻松舒适”)描述的是“想要什么”。
解决批评并从“问题”框架转换至“结果”框架的一项核心语言技巧是,具有识别和引发正面意图的正面陈述的能力。
将批评转变为询问
“如何”、“怎样”式提问
“这个想法永远不会实现”这一批评可被转化为询问“你打算怎么执行这个想法”;
“这个计划不现实”以被重述为“你怎么让这个计划的步骤更切实、具体”;
“这太费力了”的抱怨可以被转述为“你怎么让它行动起来更容易、简单”。
帮助“批评家”成为顾问
(1)找出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
(2)确定这个正面意图做了正面陈述(或框架);
(3)将批评转变为询问--特别是“如何”式提问。
1.你的批评或异议是什么?
例如:“你的建议太肤浅了。”
2.批评背后的准则或正面意图是什么?你想通过批评实现或保护什么?
例如:“深入而持久的改变。”
3.如果那是意图所在,需要问什么“如何”式问题?
例如:“你如何确定该提案将解决深刻和持久变革所必需的关键问题?”
回应术模式之“意图”与“重新定义”
意图,是指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隐藏在归纳总结或陈述背后的目标或意向(如保护、获得关注、建立界限等),以便换框或加强概括。
重新定义,是指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词句,代替陈述或总结中所使用的词句。
回应术模式的意图建立在 NLP 的基本假设上:
所有行为都在某些层面(或某些时候)有正面意图。从采取该行为的人的视角来看,在行为产生的当时的情境中,它是适宜的举动。相对于回应有问题的行为的表达,回应意图更容易,也更有建设性。
eg.顾客说太贵
顾客:“虽然我喜欢,但担心它太贵了。”
运用意图模式,售货员:“对你来说,花钱物有所值很重要。”
重新定义,可能会说“你是说你认为这个标价太高者你关心能否负担得起?”
“一词换框法”
用一个词表达某个特定的想法或概念,然后找出另一个词,可以表示同一个想法或概念,但比原先的词更积极或消极
我很坚定。你很顽固。他冥顽不灵。—— 罗素
负责任的(稳定的,不变通的)
稳定的(舒服的,呆板的)
淘气的(灵活的,虚假的)
节俭的(聪明的,吝啬的)
友善的(和蔼的,天真的)
果断的(自信的,咄咄逼人的)
尊重的(周到的,妥协的)
全球的(广阔的,笨重的)
eg.怪自己“愚蠢”或“没有责任感”
愚蠢(天真,无知,若有所思)
没有责任感(自由意志,灵活有弹性,没有觉察)
eg.责备孩子“说谎”
说谎(想象力强,讲童话故事)
eg.身体能量很强,较难服从指示的孩子
我们反对将其贴标签为“多动”,我们可以说他“活跃”
eg.听觉有困难的人,
我们不要将其说成“聋子”,而可以说“有听力障碍”;
eg.腿有残疾的人,
我们不要将其说成“瘸子”,可以将其描述为“有身体方面的挑战”;
过去所称的“看门人”,我们可以将其改称为“维护技师了”
以“第二人称”看事情
设身处地地进入另一个人的视角或“感知位置”
当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辩护时,你就会变成他,像他一样感受,像他一样思考,用他的眼睛去看,用他的耳朵去听。你要完全了解他,才能了解他行为的本质。但你有“正当措辞”。意思是说,你可以把他的感受、用意、智力作为与行为有关的部分,翻译成法律术语、法律的语言或富有说服力的比喻。你以一个人的行为作原料,加以修饰,就成了一件艺术品。这就是律师的创造力。
——律师托尼·塞拉
eg.回应醉汉的挑衅
醉汉叫我们“同性恋”,还叫我们滚出酒吧。
我:“你知道,我并不以为你相信我们是同性恋。你一眼就能看见,我戴着结婚戒指。我想你另有用意。”
醉汉:“对,我们想打架!”
我看到了机会,并回应道:“我了解,但咱们打不起来。首先,我不想跟你们打架,你们从我这儿得不到什么。此外,你们块头都有我两个大,这样打有什么意思?”
醉汉:“不,这是公打斗。我们喝了酒。”
我转过来直视着他说:“这难道不像是父亲到家里打十四岁的儿子,并且说这很'公平’,因为他喝了酒吗?”
我确定在这个人十四岁时这样的事情可能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过。面对事实,这两个人无法再辱骂我和班德勒,最终去骚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