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标题
以下是张九龄的详细传记,综合其生平、政绩、文学成就及历史影响,内容整理自权威史料与研究:
张九龄(678—740)
字子寿,号博物,谥文献
世称“张曲江”,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代开元盛世最后一位贤相,岭南首位宰相,政治家、文学家。
一、早年神童与科举入仕
-
天赋卓绝
- 七岁能文,十三岁以文章受广州刺史王方庆盛赞:“此子必致远大器”。
- 民间传说:七岁游宝林寺,以妙对“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 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震惊太守。
-
科举与初仕
- 702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 713年: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升左拾遗,上书玄宗主张改革吏治,重地方官选任。
二、三起三落的仕途轨迹
- 归乡开道(716年):
因谏言得罪宰相姚崇,辞官归岭南。主持开凿大庾岭梅关古道,拓宽南北交通要道,促进商贸文化交流,被誉为“唐代京广线”。 - 张说提携与牵连:
- 得宰相张说举荐任中书舍人(723年),称其“后出词人之冠”。
- 张说罢相后,九龄受牵连外放冀州、洪州、桂州都督。
- 拜相与罢相(733—736年):
- 733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次年晋中书令。
- 736年:因反对重用边将牛仙客、抵制武惠妃废太子阴谋,遭李林甫构陷罢相。
- 晚年贬谪与逝世:
- 737年贬荆州长史,提携王维、孟浩然等文人。740年归乡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
三、开元贤相的政治风骨
-
治国理念
- 王道仁政:主张轻徭薄赋、扶持农桑,反对穷兵黩武。
- 吏治革新:创设“十道采访使”监察地方,推行“不循资历,选贤任能”。
- 屯田利民:任河南稻田使,推广水稻种植,改善民生。
-
直言敢谏
- 预见安史之乱:
736年安禄山战败当斩,九龄力谏“乱幽州者必此胡”,以“穰苴斩庄贾”为例请诛,玄宗拒听致后患。 - 抵制后宫干政:严斥武惠妃废太子阴谋,稳定朝纲。
- 预见安史之乱:
-
文人风骨
- 举止优雅,玄宗叹“风度得如九龄否?”成后世选相标准。
- 主政期间提拔王维、孟浩然,杜甫晚年仍憾未得其赏识。
四、诗文成就与文学地位
- 诗风开创:
继承陈子昂“风骨”传统,以《感遇》12首、《望月怀远》为代表,语言质朴而寄兴深远,扫六朝绮靡之风。 - 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 - 文集传承:
著有《曲江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被誉为“岭南诗派”奠基人。
五、晚年遗恨与历史评说
- 悲情结局:
740年病逝故里,未及亲见安史之乱(755年爆发)。玄宗逃蜀时泣叹:“思九龄先觉,涕泣不已”,遣使祭奠。 - 历史定论:
唐宪宗时宰相崔群评:“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治乱之所分也”(《资治通鉴》)。后世尊为“开元三杰”之一,象征盛唐最后的气节。
年表:张九龄生平要事
时间 | 事件 | 官职/影响 |
---|---|---|
678年 | 生于韶州曲江 | 官宦世家,张良后裔 |
702年 | 进士及第 | 秘书省校书郎 |
716年 | 开凿大庾岭古道 | 贯通南北,造福千年 |
733—736年 | 任宰相 | 中书令,推行新政 |
736年 | 力谏诛安禄山未果 | 玄宗拒谏埋祸根 |
740年 | 病逝曲江 | 谥“文献”,追赠荆州大都督 |
结语:岭南孤月照盛唐
张九龄以寒门之身成帝国柱石,其政治远见如利剑刺破盛世泡沫,诗文风骨似明月辉映千年。他主政时,“开元盛世”达于顶峰;去位后,唐朝滑向深渊。今广东韶关罗源洞的文献公墓,仍刻着“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这是对一位预见危机却无力回天的贤相,最苍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