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们讨论为何TDR量测尾巴会往上爬。
这是仪器有问题吗? 其实这是「有损」传输线的正常表现。
[阻抗不是恒定值]
大家应该不陌生传输线阻抗Z0=sqrt[(R+jwL)/(G+jwC)]。
此公式在电抗>>电阻时,也就是jwL>>R,jwC>>G,简化为更常用的Z0=sqrt(L/C)。
两者的差异在于
Z0=sqrt(L/C),阻抗Z0「不随频率改变」
Z0=sqrt(R+jwL/G+jwC),阻抗Z0「随频率改变」
简化定性来看
Z0=sqrt(R+jwL/G+jwC)在「极高频」为Z0=sqrt(L/C)
Z0=sqrt(R+jwL/G+jwC)在「极低频」为Z0=sqrt(R/G),通常会较「大」
如下图模拟结果,频率降低,Z0不断上升。
[TDR为何往上爬]
TDR中的电压源是用step function,而此时域函数乃由宽带组成。
也就是说,TDR 的「高频」看到了一组Z0值,「低频」看到了更大的另一组Z0值。
举例65 ohm的传输线
高频比较快反应,所以先看到了65ohm
接着看到低频结果,慢慢地65->70->75ohm往上爬
这就是让TDR量测尾巴往上爬的原因,是有损传输线的正常现象。
[控制TDR持平、往上、往下]
有趣的问题来了
TDR只能往上吗? 可能是平的/甚至往下掉吗?
理想传输线、超导体PEC、超低损介质TDR波型如何呢?
理想傳輸線Ideal T.L.
Z0=sqrt(L/C),其中L和C不隨頻率改變,所以低頻時Z0和高頻相同,TDR為定值。
如下圖,阻抗恆定為64.4ohm。
PEC
R~0,Z0=sqrt(R/G),所以低頻時Z0幾乎由分母G主導,反而會讓Z0下降。
如下圖,阻抗由63.1下降為61.9ohm。
超低損介質FR4Lossless
G~0,Z0=sqrt(R/G),所以低頻時Z0分子R比分母G大的多,Z0上升更明顯。
如下圖,阻抗由65.5上升為77.2ohm。
一般傳輸線T.L.
金屬R和介質G本身也是頻率的函數,所以嚴謹地寫是Z0(f)=sqr[(R(f)+jwL)/(G(f)+jwC)]。
R(f)=RDC+RAC*sqrt(f) ,R大致和頻率開根號正比。
G(f)=2*pi*f*losstangenet*C,G大致和頻率正比。
因為此特性,在低頻時大部分材料Z0是比高頻大的,所以TDR會往上爬。
如下圖,阻抗由64.8上升為74.9ohm。
最后强调,模拟时若用理想传输线是永远看不到TDR往上爬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