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 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其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在储能电路中,PTC主要用作 “自恢复保险丝”,提供过流保护。
工作原理:
在正常电流下,PTC处于低电阻状态(通常只有几欧姆到几百欧姆),对电路影响很小。
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大电流流过PTC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电阻(I²R),会产生热量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当温度达到其“居里点”或“动作温度”时,PTC的电阻值会急剧增大(可达兆欧级),从而极大地限制甚至切断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保护作用。
当故障排除、断电冷却后,PTC的电阻值会恢复到初始的低阻状态,电路恢复正常工作。因此它是“可自恢复的”。
典型应用场景:
电池包一级保护:串联在电池组的主回路中,作为过流和短路保护的第一道防线,防止因外部短路或内部故障引起热失控、起火等严重事故。
充电电路保护:防止充电器故障或充电电流异常时损坏电池。
负载输出保护:保护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后端设备免受短路冲击。
核心目的:安全。防止灾难性的过电流事件。
二、NTC在储能电路中的使用
NTC 是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其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储能电路中,NTC主要用作 “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和管理。
工作原理:
NTC的电阻值与温度之间存在精确的、可预测的对应关系(通常遵循指数规律)。
将NTC贴在需要监测温度的位置(如电芯表面、功率MOSFET、PCB板等),通过测量其电阻值(通常用一个固定电阻分压,读取电压值),BMS的主控芯片(MCU)就可以计算出当前的实时温度。
典型应用场景:
电芯温度监控:这是最重要的应用。BMS通过多个NTC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包内不同位置电芯的温度。
低温保护:当温度过低时(如<0°C),BMS会禁止充电,因为低温下充电会导致锂离子电池析锂,造成永久性损坏和短路风险。
高温保护:当温度过高时(如>45°C或55°C,具体取决于电芯化学体系),BMS会降低充电/放电电流或完全切断电路,防止热失控。
温度均衡:通过比较多个NTC的读数,判断电池包是否存在温度不均,并启动热管理系统(如风扇、液冷泵)进行散热。
功率器件温度监测:监测BMS中MOSFET开关管的温度,防止其因过载而过热损坏。
核心目的:监测与控制。确保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区间,延长寿命,保障安全。
三、PTC与NTC的核心不同点总结
PTC与NTC的应用核心不同点总结 | ||
特性 |
PTC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
NTC (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
电阻-温度特性 |
正相关,温度升高,电阻(急剧变化) |
负相关,温度上升 电阻下降(平滑变化) |
核心功能 |
过流保护器,执行元件 |
温度传感器,监测元件 |
工作模式 |
被动触发式,仅在异常(过流升温)时动作 |
主动监测式,持续工作,实时反馈数据 |
在电路中的角色 |
安全卫士,直接切断危险源 |
侦察兵,为指挥官(BMS)提供情报 |
连接方式 |
通常串联在主功率回路中 |
通常作为传感器并联在信号采集回路上 |
恢复方式 |
自恢复,故障排除后冷却即可 |
无需恢复,其阻值随温度自然变化 |
主要关注参数 |
额定电压、保持电流、动作时间 |
B值(热敏指数)、精度、阻值(如10kΩ @ 25°C) |
四、协同工作示例
在一个典型的储能电池包中,PTC和NTC是协同工作的:
电池包内部某处因异物刺穿发生外部短路,电流急剧增大。
串联在主回路中的PTC感受到大电流产生的热量,电阻瞬间增大,将故障电流限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防止事故扩大。
同时,短路点和大电流可能会引起局部温度升高。
安装在电芯附近的NTC检测到温度异常上升,并将信号传递给BMS。
BMS收到NTC的超温信号后,即使PTC已经动作,BMS也会作为二级保护主动断开主回路上的继电器(Contactor),实现双重保险。
故障排除后,PTC冷却复位,BMS在确认一切正常后,可以手动或自动恢复系统供电。
结论
简单来说:
PTC 是电流保镖,负责在电流过大时“动手”掐断电路。
NTC 是温度哨兵,负责持续“报告”温度情况,让BMS这个“大脑”来做决策。
两者一主“动”(执行保护),一主“静”(监测反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储能系统可靠的热管理和安全保护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