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AI行业“四小龙”,何去何从?

AI四小龙站在十字路口:商汤年亏43亿、云从营收仅达标12%,昔日风光被大模型浪潮颠覆。从刷脸安防到智驾突围,烧钱模式难以为继,2025年迎来生死淘汰赛。

AI的浪潮还在翻滚,四小龙却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AI大模型的炙手可热,另一边是年亏百亿、裁员自救的现实困局,紧张气氛在2025年春天里拉满。

云从科技最近发布了2024年年报,营收只有3.98亿,同比下滑37%,净利润亏了近7亿,亏损还在扩大。

上市时公司给自己画下的饼挺大,2024年营收目标定到32.27亿,实际只实现了12%。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人心里直打鼓。

现金流也成了问题,年报显示公司只剩下8亿多现金。照这个节奏烧钱,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商汤科技的财报也让外界唏嘘。2024年营收37.7亿,净利润却亏掉了43亿,五年累计亏损高达462亿。

商汤手上还有127亿现金储备,靠着配股融资撑着,但这种烧钱速度,撑不过两年。

二级市场也给了最直接的反馈。商汤股价跌去了85%,云从也跌了70%。资本市场的冷静远比想象中残酷。

依图科技、旷视科技这两家IPO屡屡受挫,原本呼声很高,如今与资本市场渐行渐远。

四小龙的黄金年代其实并不久远。早年靠图像识别、刷脸技术快速起家,拿下不少安防、金融、政府大单。

那时候,2018年左右,AI四小龙就像风口上的猪。融资一轮接一轮,商汤上市前拿了52亿美元,云从等也不差钱。

彼时的AI还停留在1.0时代,刷脸、安防、智慧城市,是他们的主战场。个人用户其实很难直接成为付费方。

技术领先,市场场景有限。靠定制化项目和大客户,订单不少,但利润低、回款慢,商业化效果并不好。

2023年,生成式AI突然火了。OpenAI的ChatGPT全球爆红,大模型风口来袭。

国内大厂都在追赶,百度、阿里、腾讯、字节齐上阵。没有大模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AI公司。

四小龙也开始转型。商汤出了日日新,云从做从容,旷视有太乙,依图推天问。研发投入水涨船高,商汤的研发占比甚至到了102%。

研发的钱大多花在人上,商汤董事薪酬一度接近4亿。行政和研发人员的工资都高于平均水平。

本来砸钱搞研发没错,问题是市场回报不给力。大模型的产品没闹出太大动静,没带来爆款应用。

云从2023年想定增36亿押注行业精灵大模型,结果一年后缩水到18亿,再过几个月直接黄了,没人愿意买单。

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裁员和降本成了主旋律。商汤裁掉了2000多人,云从2024年裁员比例高达43%,不少核心技术人员离职。

依图、旷视上市不成,也先后裁员,关掉子公司,压缩开支,大家都在苦苦自救。

表面上看是市场不景气,其实根子在商业模式。AI四小龙的客户是政府、银行这些大客户,项目高度定制,利润微薄,难以标准化复制。

一个大单做完,下一个还得重新开发,前期高研发投入,后面利润空间被挤压得死死的。

ToG的市场拼价格,ToC的市场缺爆款。产品无法规模化,只能靠烧钱撑,早晚被拖垮。

2024年之后,云从、商汤、依图不得不转向生成式AI,试图抓住新一波红利。商业化初见起色,但营收贡献还远不够。

旷视则走了差异化路线,主攻智能驾驶,把子公司单独拆出去,抱上了吉利的大腿。创始人印奇还成了千里科技董事长。

智能驾驶赛道更卷,吉利内部就有多条智驾线,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旷视的智驾业务刚有起色,未来依然充满变数。

行业内卷加剧,老玩家刚喘口气,新“小龙”“小虎”又冒出来。技术更新迭代快,一旦掉队,很难翻身。

AI公司想活下去,必须解决商业模式的天花板。靠单一市场、单一客户,注定走不远。

大模型、智驾都是高投入、长周期的赛道。没有持续的资金和稳定的营收,很难穿越周期。

云从、商汤、依图、旷视都在寻找新方向,想把研发投入转化为利润。现实是,转型没那么简单。

市场环境变了,资本市场的耐心也在消耗。AI四小龙不再是明星企业,谁都不敢再轻易给高估值。

2025年,AI行业进入淘汰赛。烧钱换增长的老路走不通,留给四小龙的时间不多了。

未来会不会有奇迹?没人能保证。大模型、智驾赛道依然拥挤,机会和风险并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