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泰网信息技术” 关注我们
01
Linux的目录路径
在上文Linux快速入门:2.Linux的文件系统和目录结构 中,我们提到 Linux文件系统采用的是树状目录结构,最上层目录是根目录,通常写作“/”。根目录下面再进行创建其他的目录。我们用图表示Linux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如下:
在Linux系统中,路径是指文件和目录的引用方式。它给出了文件或者目录在Linux目录结构中的位置,由名称和斜杠“/”组成。在Linux中的目录路径分为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
绝对路径:由根目录/ 开始的文件名称或目录名称。例如: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相对路径:以当前目录为起点,表示相对于当前目录的文件或目录路径。在使用相对路径时,用 . (或者./) 代表当前的目录,用 .. 或者(../)代表当前目录的上一层目录。例如:../home。
路径的切换或者说工作目录的切换我用上节提到的cd命令来进行操作。以下操作举例:
[tatwit@localhost ~]$ pwd
/home/tatwit
[tatwit@localhost ~]$ cd ..
[tatwit@localhost home]$ cd ../etc
[tatwit@localhost etc]$
[tatwit@localhost etc]$ cd ./sysconfig/
[tatwit@localhost sysconfig]$
02
Linux文件和目录的权限
因为Linux是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所以在多用户同时使用系统资源时,如何保证文件的使用权限就非常重要,Linux中的每一个文件或目录都有访问权限的设定,以此决定了不同用户拥有哪些权限。Linux一般将文件读写运行的权限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owner、group、others。每种情况的权限可分为读read、写write、运行execute的权限。
查看文件和目录的权限可以通过ll命令显示文件的详细信息,其中就包含了权限内容。例如:
[root@localhost ~]# ll
总用量 8
-rw-------. 1 root root 1396 11月 27 12:06 anaconda-ks.cfg
-rw-r--r--. 1 root root 1551 11月 27 12:10 initial-setup-ks.cfg
drwxr-xr-x. 2 root root 6 12月 3 04:53 newdir
每一行的第一个字符用来区分文件的类型,下面说几个常用的,如果是 - 代表该文件是个普通的文件,如果是d 代表是一个目录,如果是l表示该文件是一个链接文件,指向另外一个文件。另外还有如果b开头表示块设备,c开头表示是字符设备,p开头表示管道文件pipe,s开头表示套接字文件socket。
每一行的第2至10个字符表示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下面画图给大家表示。
owner:表示文件的所有者对该文件所拥有的权限,group代表该文件所有者所在的用户组中的成员对该文件拥有的权限。others代表文件所有者所属群组之外的其他用户所拥有的权限。
例如:第二行的drwxr-xr-x:表示当前是一个目录,目录所有者有读写执行的权限,目录所有者的组成员及其他用户拥有读和执行的权限。
03
文件和目录权限修改
文件和目录的权限可以通过命令chmod进行修改,修改权限的方法有使用文字和数字两种方法修改。
使用文字表示法修改权限:
例如本例:chmod u=rwx,g+w,o=rx newdir
u:表示user即owner,文件所有者。
g:表示group,所有者的组成员。
o:表示others,表示其他用户。
u=rwx,等号表示赋予权限,g+w,+号表示增加权限,另外还有-号,表示删除某权限。
使用数字表示法修改权限
使用数字表示法修改权限是指将rwx分别用421来表示,没有授权则为0。
例如:drwxr-xr-x 用数字表示法如下
例如:rw-r--r-- 转换为数字为644
rwxrwxrwx转换为数字为777
文件和目录的默认权限
当用户新建一个目录或者文件的时候,会有一个默认的权限,默认权限是什么与umask有关,umask就是指定用户建立文件或目录的权限默认值。查看umask使用如下方法:
一般:root用户的umask是022(上图的后三位)普通用户的umask是002。umask的值指的是默认777权限需要减掉的值,如果是022,则表示777-022=755。
权限的注意事项:建立目录后,是否有权限进入目录,与x权限有关,x权限代表可以进入目录。
往期推荐:
Linux快速入门:1.查看Linux的版本 Red Hat
关于我们
公众号| 作者微信|QQ资料群
扫码关注/加微信/加QQ群
带你发现更多不一样
官方网站:www.tatwit.cn
技术博客:blog.tatwi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