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到华人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老师发表的博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 AI 项目?
吴恩达的核心技巧建议:
无论是使用 AI 的构建模块开发应用,还是借助 AI 编程助手快速打造强大应用:如果你发现自己可用于动手实践的时间有限,那就缩小你的项目规模,直到它可以在你现有的时间内完成。
按照吴恩达的观点,简单来讲就是:当 AI 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时,要学会简化你的构想。
吴恩达老师提到:
如果你只有一个小时,那就从一个让你兴奋的小想法中,找出一个可以在一小时内实现的组件。借助现代的编程助手(比如我目前最喜欢的开发工具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你会惊讶于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只要开始动手,你就可以随时继续拓展这个项目。
同时,他也举了一个自己的案例,很多人害怕公众演讲,但公众演讲很难练习,因为很难组织听众,所以,吴恩达老师想构建一个"听众模拟器",在电脑屏幕上呈现几十甚至上百个虚拟观众,供用户练习演讲。
但是,他只有一个周六下午的时间,图形编程也不熟练。换作我们,可能就会想"算了,等以后有时间再说"。
他就采用「渐进式项目缩减法」,简化自己的构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完成。
他把项目构想简化成:
1、先砍掉规模——几十个听众变成一个听众,反正以后可以复制;
2、再砍掉复杂的AI反应机制——用人工操作员手动选择听众反应;
3、最后砍掉炫酷的3D效果——用简单的2D头像就行。
就这样,一个原本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项目,变成了一个下午就能搞定的小实验。
几个小时后,他真的做出来了!屏幕上有一个虚拟人物,会眨眼、会做小动作,虽然简陋,但确实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个原型展示给朋友们看,从他们的反馈中获得了全新的认识。
这个案例的启发就是:那个下午的小实验,反而比几个月的完美规划更有价值。它不仅让吴恩达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把一个困在脑海里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中可以触摸的东西。
所以,吴恩达老师的建议给我们的启发就是:
1、突破"完美主义陷阱"。完成的过程比想象中的完美更重要。与其花几个月反复思考,不如立即开始一个缩小版本的实现。
2、从最小可行组件开始
- 将复杂想法分解成最小的可实现部分
- 先做出能工作的基础版本,再逐步完善
- 例如:听众模拟器 → 单个虚拟听众 → 简单2D头像
3、快速验证想法价值。通过早期原型获取用户反馈,帮助判断项目是否值得继续投入,避免在错误方向上浪费大量时间。
4、积累实践经验。即使是简单的项目也能提升技能,学习新技术,并为未来更复杂的项目打基础。
实操建议:
- 维护一个创意项目清单
- 每个项目都要能缩减到当下可用时间内完成
- 利用现代AI编程助手提高开发效率
- 重点是"开始",而不是"完美"
这个方法论的精髓是:让想法从脑海中释放出来,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学习和反馈,而不是被完美主义困住。
最后,介绍一下我的星球社群,「AIGC・掘金成长研习社」,很多人疑问,我的这个社群都会分享什么内容呢?给大家看一下我们星球上周的周报,干货速递,上周更新了 25 篇干货内容,值得认真反复查看的干货精华大约有 12 篇左右,欢迎大家查收,如下图。
「AIGC·掘金成长研习社」,是我用心经营的一个社群,每周我都会在里面持续分享 AI、副业赚钱、个人成长类的干货帖子,在里面你会收获很多 AI 落地相关的技巧、方法;副业相关的案例拆解;以及个人成长的诀窍和感悟等等。
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扫码加入,送大家一张立减 50 的优惠券,仅限前 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