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博客只为记录本人的学习历程以及供自己和有需要的朋友们参考,其中若有错误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往后也会持续更新电子行业的各种知识,希望大家一起进步!!!!!!!!!!!!!!!!!!!
一、上下拉电阻介绍
- 简单来说,上下拉电阻就是通过电阻将某个点位的电压拉高或者拉低
- 一般情况下上拉电阻来解决某个端子空闲状态不确定时给其拉至高电平以及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问题;下拉电阻是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拉至低电平(抵抗干扰)
二、上下拉电阻工作原理
2.1 上拉电阻
- 上拉电阻中,第一个功能是空闲状态时输出高电平,解决状态不确定问题
- 如下图所示,由于一般情况下空闲状态时内部阻抗无限大,串联分压,输出高电平,这就是通过上拉电阻拉至高电平
- 上拉电阻第二个功能是增强驱动能力
- 当只加下面的100欧电阻时,节点电压为3.8V,这是由于内部的内阻和此电阻为串联,分压得到;当加上上拉电阻时,内阻和上拉电阻构成并联,电阻变小,所以下面电阻分得的电压变大,则节点电压可能变成4.2V,这样就是提高了驱动能力
- 其中绝大部分的上拉电阻取值为1K-100K之间,电阻值小时,驱动能力强,但漏电流比较大;电阻比较大时,漏电流比较小,驱动能力弱
漏电流I表示上拉电阻导通时的电流,漏电流越大,导致损耗和发热增大
- 由于信号线对地会产生一个寄生电容,VCC通过R1给电容充电,充电常数=R*C,充电常数越大,充电越慢,所以当上拉电阻越大时,VCC-R1-寄生电容之间的充电过程变长,导致输出的低电平到高电平爬升时间就会越长,即上升沿变缓,导致爬坡现象,从而可能PWM或者IIC等波形出现问题
- 如下图所示的电平跳变爬坡现象
所以一般控制开关(驱动能力)时,上拉电阻选择10K-100K;PWM或者通讯时,R1取1K-10K;或者直接取10K
这也是为什么IIC总线拉高电平采取的4.7K
2.2 下拉电阻
- 下拉电阻与上拉电阻原理相似
- 下拉电阻的作用就是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同样地,内部阻抗无穷大,串联分压,导致下拉电阻电压几乎也同样为0
- 下拉电阻一般取值为10k-1M,取值越小时,漏电流越大,功耗越大;取值越大时,RC充电常数也会变大,导致信号变化时间变长
所以一般在控制开关时,选取10k-100k,PWM和通讯线为1k-10k,所以一般也取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