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弹弹道仿真】matlab实现六自由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原理

MATLAB实现六自由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原理

1、项目下载:

本项目完整讲解和全套实现源码见下资源,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进行下载

说明文档(点击下载)
全套源码+学术论文matlab实现六自由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原理-MATLAB-六自由度弹道模型-迫击炮弹道仿真-空气动力学-数值积分方法

更多阿里matlab精品数学建模项目可点击下方文字链接直达查看:
↓↓↓↓↓↓↓↓↓↓↓↓↓↓↓↓↓↓↓↓↓↓↓↓↓↓↓↓↓↓↓↓↓↓↓↓↓↓↓↓↓↓↓↓↓↓↓↓↓↓

《300个matlab精品数学建模项目合集(算法+源码+论文)》


2、项目介绍:

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六自由度(6DOF)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的原理,并基于MATLAB平台实现了弹道仿真。六自由度弹道模型充分考虑了炮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其运动轨迹。通过构建弹丸质心运动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计算,本文不仅分析了影响弹道飞行的主要因素,还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迫击炮的射击精度、优化火力支援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迫击炮以其结构简单、重量轻便、操作灵活以及火力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准确预测迫击炮弹的弹道,对于提高射击精度、优化火力支援至关重要。传统弹道计算方法往往采用简化模型,忽略了炮弹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诸多影响因素,导致计算精度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因此,构建基于六自由度的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弹道飞行的各项因素,对于提升迫击炮的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六自由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原理

2.1 六自由度弹道模型概述

六自由度弹道模型是指在空间中描述炮弹运动状态所需的六个独立变量,分别是三个坐标轴上的平动自由度和三个坐标轴上的转动自由度。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炮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姿态变化,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其运动轨迹。

2.2 平动运动方程

炮弹的平动运动遵循牛顿第二定律,即:
m⋅dtdV​=F
其中,m为炮弹质量,V为炮弹速度矢量,F为作用于炮弹上的合力矢量。合力矢量F主要包括重力、空气动力、科里奥利力等。
将合力分解到三个坐标轴上,即可得到炮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平动加速度。设炮弹在x、y、z轴上的速度分别为u、v、w,加速度分别为u˙、v˙、w˙,则有:
⎩⎨⎧​u˙=mFx​​v˙=mFy​​w˙=mFz​​​
其中,Fx​、Fy​、Fz​分别为炮弹在x、y、z轴上受到的外力。
重力(Fg​)指向地球中心,大小为:
Fg​=m⋅g
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

空气动力(Fa​)包括阻力和升力,方向和大小与炮弹速度和姿态密切相关。阻力主要由炮弹的外形和飞行速度决定,升力则与炮弹的攻角和侧滑角有关。空气动力的大小可以使用空气动力系数来表示,这些系数通常通过风洞试验或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获得。
科里奥利力(Fc​)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性力,对于长射程弹道计算不可忽略。其表达式为:
Fc​=−2⋅m⋅(ω×V)
其中,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矢量。
通过数值积分方法,如龙格-库塔法,即可求解炮弹的速度和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轨迹。

2.3 转动运动方程

炮弹的转动运动遵循牛顿第二定律的转动形式,即:
I⋅dtdω​+ω×(I⋅ω)=M
其中,I为炮弹的惯性张量,ω为炮弹的角速度矢量,M为作用于炮弹上的合力矩矢量。
合力矩矢量M主要包括气动力矩和控制力矩(如果存在)。设炮弹在x、y、z轴上的角速度分别为p、q、r,角加速度分别为p˙​、q˙​、r˙,则有:
⎩⎨⎧​p˙​=Ixx​Mx​​−Ixx​(Iyy​−Izz​)qr​q˙​=Iyy​My​​−Iyy​(Izz​−Ixx​)rp​r˙=Izz​Mz​​−Izz​(Ixx​−Iyy​)pq​​
其中,Mx​、My​、Mz​分别为炮弹在x、y、z轴上受到的外力矩,Ixx​、Iyy​、Izz​分别为炮弹绕x、y、z轴的转动惯量。

气动力矩(Ma​)由空气动力在炮弹上的非对称分布产生,会导致炮弹的俯仰、偏航和滚转运动。气动力矩的大小可以使用气动力矩系数来表示,同样需要通过风洞试验或CFD仿真获得。
控制力矩(Mc​)如果炮弹采用制导或稳定措施,则可能存在控制力矩。例如,利用尾翼或鸭翼等控制面产生力矩来稳定炮弹的飞行姿态。
通过数值积分方法,即可求解炮弹的角速度和姿态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姿态的描述可以使用四元数、欧拉角或方向余弦矩阵等方法。

三、影响弹道飞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120毫米迫击炮弹弹道飞行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初始条件

发射仰角(Elevation Angle):决定了炮弹的射程。较高的发射仰角会增加射程,但也会增加飞行时间,更容易受到风的影响。

发射方位角(Azimuth Angle):决定了炮弹的射击方向。
初速度(Initial Velocity):决定了炮弹的飞行轨迹的高度和射程。初速度受到发射药量、炮身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初始姿态角(Initial Attitude Angles):包括初始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会对弹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3.2 气象条件

大气密度(Air Density):随高度变化,影响空气动力的大小。大气密度可以使用标准大气模型或实测数据来获取。

气温(Air Temperature):影响声速和大气密度。
风速(Wind Speed)和风向(Wind Direction):在弹道飞行过程中对炮弹产生侧向力和力矩,导致弹道偏移。风速和风向可以使用气象雷达、气象气球等设备测量。
湿度(Humidity):对大气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但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3.3 弹体参数

质量(Mass):影响炮弹的加速度。
惯性张量(Inertia Tensor):影响炮弹的转动运动。
外形尺寸(Shape and Dimensions):决定了炮弹的空气动力特性。
质心位置(Center of Gravity):影响炮弹的稳定性和空气动力矩。
空气动力系数(Aerodynamic Coefficients):包括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和气动力矩系数,是弹道计算的关键参数。

3.4 地球物理因素

重力加速度(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随纬度和高度变化。
地球自转(Earth Rotation):产生科里奥利力,对长射程弹道有显著影响。

3.5 其他因素

炮身磨损(Barrel Erosion):影响炮弹的初速度和弹丸的气密性。
发射药温度(Propellant Temperature):影响发射药的燃烧效率和炮弹的初速度。
弹丸偏心(Projectile Imbalance):导致炮弹飞行过程中产生不平衡的空气动力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MATLAB源码实现

4.1 代码结构

本文提供的MATLAB源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main.m:主程序,负责调用其他函数进行弹道仿真并绘图。
ballistic_simulation.m:弹道仿真函数,负责求解平动和转动运动方程。
air_resistance.m:空气阻力计算函数,根据炮弹速度和姿态计算空气阻力。
lift_force.m:升力计算函数,根据炮弹速度和姿态计算升力。
moment_of_inertia.m:转动惯量计算函数,根据炮弹质量和外形尺寸计算转动惯量。
plot_results.m:结果绘图函数,负责将仿真结果以图形形式展示出来。

4.2 部分代码示例

	% 主程序
	clear;
	clc;
	
	% 初始条件
	initial_velocity = 340; % 初速度,单位:m/s
	elevation_angle = 45; % 发射仰角,单位:度
	azimuth_angle = 0; % 发射方位角,单位:度
	initial_attitude_angles = [0, 0, 0]; % 初始姿态角,单位:度(俯仰角、偏航角、滚转角)
	
	% 气象条件
	air_density = 1.225; % 大气密度,单位:kg/m^3
	air_temperature = 15; % 气温,单位:°C
	wind_speed = [0, 0, 0]; % 风速,单位:m/s(东向、北向、垂向)
	wind_direction = [0, 0]; % 风向,单位:度(东向、北向)
	
	% 弹体参数
	mass = 15; % 质量,单位:kg
	shape_dimensions = [0.12, 0.06, 0.06]; % 外形尺寸,单位:m(长、宽、高)
	center_of_gravity = [0, 0, 0]; % 质心位置,单位:m
	aerodynamic_coefficients = [0.5, 0.1, 0.05]; % 空气动力系数(阻力系数、升力系数、气动力矩系数)
	
	% 仿真参数
	simulation_time = 20; % 仿真时间,单位:s
	time_step = 0.01; % 时间步长,单位:s
	
	% 调用弹道仿真函数
	[position, velocity, attitude] = ballistic_simulation(initial_velocity, elevation_angle, azimuth_angle, initial_attitude_angles, ...
	air_density, air_temperature, wind_speed, wind_direction, ...
	mass, shape_dimensions, center_of_gravity, aerodynamic_coefficients, ...
	simulation_time, time_step);
	
	% 绘制结果
	plot_results(position, velocity, attitude);
ballistic_simulation.m
matlab
	function [position, velocity, attitude] = ballistic_simulation(initial_velocity, elevation_angle, azimuth_angle, initial_attitude_angles, ...
	air_density, air_temperature, wind_speed, wind_direction, ...
	mass, shape_dimensions, center_of_gravity, aerodynamic_coefficients, ...
	simulation_time, time_step)
	
	% 初始条件转换
	elevation_angle_rad = deg2rad(elevation_angle);
	azimuth_angle_rad = deg2rad(azimuth_angle);
	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 = deg2rad(initial_attitude_angles);
	
	% 初始速度和位置
	initial_velocity_vector = [initial_velocity * cos(azimuth_angle_rad) * cos(elevation_angle_rad), ...
	initial_velocity * sin(azimuth_angle_rad) * cos(elevation_angle_rad), ...
	initial_velocity * sin(elevation_angle_rad)];
	initial_position = [0, 0, 0];
	
	% 初始角速度和姿态
	initial_angular_velocity = [0, 0, 0];
	initial_quaternion = quaternion([cos(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1)/2), ...
	sin(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1)/2)*cos(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2)), ...
	sin(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1)/2)*sin(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2))*cos(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3)), ...
	sin(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1)/2)*sin(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2))*sin(initial_attitude_angles_rad(3))]);
	
	% 仿真参数
	num_steps = floor(simulation_time / time_step);
	position = zeros(num_steps+1, 3);
	velocity = zeros(num_steps+1, 3);
	attitude = zeros(num_steps+1, 4); % 使用四元数表示姿态
	
	% 初始条件赋值
	position(1, :) = initial_position;
	velocity(1, :) = initial_velocity_vector;
	attitude(1, :) = initial_quaternion;
	
	% 仿真循环
	for i = 1:num_steps
	% 计算空气阻力和升力
	air_resistance = air_resistance(velocity(i, :), attitude(i, :), air_density, aerodynamic_coefficients(1));
	lift_force = lift_force(velocity(i, :), attitude(i, :), air_density, aerodynamic_coefficients(2));
	
	% 计算合力
	gravity = [0, 0, -mass * 9.81]; % 重力加速度取9.81 m/s^2
	wind_force = [wind_speed(1), wind_speed(2), wind_speed(3)];
	total_force = gravity + air_resistance + lift_force + wind_force;
	
	% 计算加速度
	acceleration = total_force / mass;
	
	% 更新速度
	velocity(i+1, :) = velocity(i, :) + acceleration * time_step;
	
	% 计算合力矩
	moment_of_inertia = moment_of_inertia(mass, shape_dimensions);
	aerodynamic_moment = aerodynamic_moment(velocity(i, :), attitude(i, :), air_density, aerodynamic_coefficients(3), moment_of_inertia);
	total_moment = aerodynamic_moment;
	
	% 计算角加速度
	angular_acceleration = total_moment / moment_of_inertia;
	
	% 更新角速度
	angular_velocity = quaternion_to_euler(attitude(i, :));
	angular_velocity = angular_velocity + angular_acceleration * time_step;
	
	% 更新姿态
	attitude(i+1, :) = quaternion_multiply(attitude(i, :), quaternion_from_euler(angular_velocity));
	
	% 更新位置
	position(i+1, :) = position(i, :) + velocity(i+1, :) * time_step;
	end
	
	end
air_resistance.m
matlab
	function air_resistance = air_resistance(velocity, quaternion, air_density, drag_coefficient)
	
	% 将速度从世界坐标系转换到弹体坐标系
	[quat_conjugate, ~] = quaternion_conjugate(quaternion);
	R_body_to_world = quaternion_to_rotation_matrix(quat_conjugate);
	velocity_body = R_body_to_world * velocity';
	
	% 计算速度模长
	velocity_magnitude = norm(velocity_body);
	
	% 计算空气阻力
	air_resistance = -0.5 * air_density * drag_coefficient * velocity_magnitude * velocity_body;
	
	end
lift_force.m
matlab
	function lift_force = lift_force(velocity, quaternion, air_density, lift_coefficient)
	
	% 将速度从世界坐标系转换到弹体坐标系
	[quat_conjugate, ~] = quaternion_conjugate(quaternion);
	R_body_to_world = quaternion_to_rotation_matrix(quat_conjugate);
	velocity_body = R_body_to_world * velocity';
	
	% 计算速度模长和攻角
	velocity_magnitude = norm(velocity_body);
	attack_angle = atan2(velocity_body(2), velocity_body(1));
	
	% 计算升力
	lift_force = 0.5 * air_density * lift_coefficient * velocity_magnitude^2 * [sin(attack_angle), -cos(attack_angle), 0];
	
	end
moment_of_inertia.m
matlab
	function moment_of_inertia = moment_of_inertia(mass, shape_dimensions)
	
	% 外形尺寸:长、宽、高
	[length, width, height] = shape_dimensions;
	
	% 转动惯量矩阵(假设炮弹为均匀圆柱体)
	I = mass / 12 * [length^2 + width^2, 0, 0;
	0, width^2 + height^2, 0;
	0, 0, length^2 + height^2];
	
	% 转换为对角矩阵形式
	moment_of_inertia = diag(I);
	
	end
plot_results.m
matlab
	function plot_results(position, velocity, attitude)
	
	% 提取位置和时间
	time = linspace(0, length(position)-1, length(position)) * 0.01; % 时间步长为0.01s
	x = position(:, 1);
	y = position(:, 2);
	z = position(:, 3);
	
	% 绘制弹道轨迹
	figur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阿里matlab建模师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