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现代医学中,高血压是一个常见且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但你知道吗?在中医领域,虽然没有 “高血压” 这个直接对应的名词,却有着对类似症状丰富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中医眼中的高血压。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知渊源
清末民初的著名医家张锡纯,作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就有关于类似高血压症状的记载。他从《黄帝内经》中对绝症的描述,领悟到西医所说的脑充血症状,认为脏腑气化有升无降,血随气生过多,导致气血充塞脑部,排挤脑血管引发头疼,这为现代部分中医认为病邪入脑是高血压病主要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血压与五脏六腑的关联
中医认为,高血压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其中肝的关系最为直接。肝主疏泄,若疏泄失常,就可能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导致血压异常。很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情绪急躁、面红目赤等症状,这些都与肝的功能失调有关。除了肝,心、脾、肾也与高血压紧密相连。心主血脉,心脏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使血压升高;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代谢失常,聚湿生痰,痰瘀阻滞血管,会增加血管阻力,促使血压上升;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可导致肝阳上亢,引发血压波动。相比之下,肺与高血压的直接关联较少,但心肺常相互影响,在辨证论治时也需综合考虑。
中医对高血压症状的界定
中医没有血压计,那如何判断高血压呢?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望,观察患者脸色是否红润、眼睛有无血丝、脖子是否较短;闻,听患者说话声音是否洪亮、有无喘息或倦怠无力;问,询问家族病史、日常有无胸闷心悸、头痛眩晕等症状;切,通过切脉感受脉象,高血压常见弦脉,但高血压末期或老年患者脉象可能沉而无力。中医将高血压相关症状归为眩晕、头痛、肝风或中风范畴。其中,肝风是中医特有的概念,当体内风邪过盛,肝脏出现内动,患者可能会有肌肉颤动、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就像风吹大树摇晃一样。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中医根据不同症状和体征,将高血压分为多种证型。肝火旺型,患者常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硬、小便黄、易生气等症状;肝阳上亢型,除了上述症状,还会伴有手麻、头晕眩等;气虚痰瘀型,多因脾弱湿盛,运化失常,导致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胆固醇等代谢物淤堵血管;血瘀型,血管弹性变差,末梢阻力增大,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肝肾阴虚型,常见于高血压中后期,肝火长期旺盛,肾水无法滋养,导致肝肾两虚;阴阳两虚型,则是病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虚。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药物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合适的方剂。对于常见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可上达头顶,利入脑窍;钩藤能放松血管平滑肌,起到舒压作用。两味药共为君药,使血管放松,缓解高血压症状。
运动辅助
台湾大学研究发现,打太极拳有助于降低血压。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演变而来的健身运动,适合中老年人。研究对比了太极拳组和静态生活对照组,发现太极拳组在最大吸氧量、最大摄氧量及最大功率等健康指标上明显更优。长期练习太极拳,能改善心肺耐力,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练习太极拳时,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动作配合,可使水火升降,阴阳调和,气血畅通,缓解肝阳上亢症状。
饮食调理
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上要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 “高粱厚味” 食物,少吃油炸食品,以防加重肝脏负担。可多吃养肝食物,如深色蔬菜、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等。中医认为,食物的五味五色与五脏六腑相对应,酸味和青色对应肝脏。但酸味食物并非四季皆宜,春季肝气旺盛时,不宜多吃,以免肝气过盛影响健康。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也是中医辅助控制血压的有效方法。建议按摩风池穴(脑后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可缓解肌肉不适、头痛感冒)、劳宫穴(手掌心,手指弯曲处)、合谷穴(按压有酸胀感)、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两寸处,弯腰时的凹点)、足三里(胃经穴位)、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中点处,肾经原穴)、太冲穴(肝经穴位,位于大拇指中间)。按摩时采用旋转方式,以有酸酸胀胀的感觉为宜,日常可作为保养舒压的方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知和治疗方法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想要预防高血压的人群,都可以从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中受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再结合中医的辅助疗法,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平稳控制血压。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健康,远离高血压的困扰。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还有哪些状况会造成血压上升,以及如何进一步改善和预防高血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