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大模型学习攻略】最全路线图+270道高频面试题,一篇在手,求职无忧!

一、Attention

1、讲讲对Attention的理解?

Attention机制是一种在处理时序相关问题的时候常用的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序列数据。
核心思想:
在处理序列数据时,网络应该更关注输入中的重要部分,而忽略不重要的部分,它通过学习不同部分的权重,将输入的序列中的重要部分显式地加权,从而使得模型可以更好地关注与输出有关的信息。
在序列建模任务中,比如机器翻译、文本摘要、语言理解等,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可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或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处理整个序列时,难以捕捉到序列中不同位置的重要程度,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够高效,特别是在处理长序列时表现更明显。
Attention机制的关键是引入一种机制来动态地计算输入序列中各个位置的权重,从而在每个时间步上,对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当前时间步的输出。这样就实现了模型对输入中不同部分的关注度的自适应调整。

2、Attention的计算步骤是什么?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 计算查询(Query):查询是当前时间步的输入,用于和序列中其他位置的信息进行比较。

  • 计算键(Key)和值(Value):键表示序列中其他位置的信息,值是对应位置的表示。键和值用来和查询进行比较。

  • 计算注意力权重:通过将查询和键进行累积运算,然后应用softmax函数,得到注意力权重。这些权重表示了在当前时间步,模型应该关注序列中其他位置的重要程度。

  • 加权求和:根据注意力权重将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当前时间步的输出。

Transformer中,Self-Attention 被称为"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其计算过程如下:

  1. 对于输入序列中的每个位置,通过计算其与所有其他位置之间的相似度得分(通常通过点积计算)。

  2. 对得分进行缩放处理,以防止梯度爆炸。

  3. 将得分用softmax函数转换为注意力权重,以便计算每个位置的加权和。

  4. 使用注意力权重对输入序列中的所有位置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每个位置的自注意输出。

$$Attention(Q,K,V)=softmax(\frac{QK^T}{\sqrt{d_k}})V$$

3、Attention机制和传统的Seq2Seq模型有什么区别?

  • Seq2Seq模型

    是一种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模型,主要用于处理序列到序列的任务,例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

  • 传统的Seq2Seq模型

    只使用编码器来捕捉输入序列的信息,而解码器只从编码器的最后状态中获取信息,并将其用于生成输出序列。

而Attention机制则允许解码器在生成每个输出时,根据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给予不同的注意力,从而使得模型更好地关注到输入序列中的重要信息。
self-attention 和target-attention的区别?

  • self-attention

    是指在序列数据中,将当前位置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关系建模。

它通过计算每个位置与其他所有位置之间的相关性得分,从而为每个位置分配一个权重。这使得模型能够根据输入序列的不同部分的重要性,自适应地选择要关注的信息。

  • target-attention

    则是指将注意力机制应用于目标(或查询)和一组相关对象之间的关系。

它用于将目标与其他相关对象进行比较,并将注意力分配给与目标最相关的对象。这种类型的注意力通常用于任务如机器翻译中的编码-解码模型,其中需要将源语言的信息对齐到目标语言。
因此,自注意力主要关注序列内部的关系,而目标注意力则关注目标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两种注意力机制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模型有效地处理序列数据和相关任务。

4、在常规attention中,一般有k=v,那self-attention 可以吗?

self-attention实际只是attention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k=v是没有问题的,也即K,V参数矩阵相同。实际上,在Transformer模型中,Self-Attention的典型实现就是k等于v的情况。Transformer中的Self-Attention被称为"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其中通过将词向量进行线性变换来得到Q、K、V,并且这三者是相等的。

5、目前主流的attention方法有哪些?

讲自己熟悉的就可:

  •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这是Transformer模型中最常用的Attention机制,用于计算查询向量(Q)与键向量(K)之间的相似度得分,然后使用注意力权重对值向量(V)进行加权求和。

  • Multi-Head Attention: 这是Transformer中的一个改进,通过同时使用多组独立的注意力头(多个QKV三元组),并在输出时将它们拼接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允许模型在不同的表示空间上学习不同类型的注意力模式。

  • Relative Positional Encoding: 传统的Self-Attention机制在处理序列时并未直接考虑位置信息,而相对位置编码引入了位置信息,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

  • Transformer-XL: 一种改进的Transformer模型,通过使用循环机制来扩展Self-Attention的上下文窗口,从而处理更长的序列依赖性。

6、self-attention 在计算的过程中,如何对padding位做mask?

在 Attention 机制中,同样需要忽略 padding 部分的影响,这里以transformer encoder中的self-attention为例:self-attention中,Q和K在点积之后,需要先经过mask再进行softmax,因此,对于要屏蔽的部分,mask之后的输出需要为负无穷,这样softmax之后输出才为0。

7、 深度学习中attention与全连接层的区别何在?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一下Attention
Transformer Paper里重新用QKV定义了Attention。所谓的QKV就是Query,Key,Value。
如果我们用这个机制来研究传统的RNN attention,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这样的:RNN最后一步的output是Q,这个Q query了每一个中间步骤的K。Q和K共同产生了Attention Score,最后Attention Score乘以V加权求和得到context。那如果我们不用Attention,单纯用全连接层呢?
很简单,全链接层可没有什么Query和Key的概念,只有一个Value,也就是说给每个V加一个权重再加到一起(如果是Self Attention,加权这个过程都免了,因为V就直接是从raw input加权得到的。)
可见Attention和全连接最大的区别就是Query和Key,而这两者也恰好产生了Attention Score这个Attention中最核心的机制。而在Query和Key中,我认为Query又相对更重要,因为Query是一个锚点,Attention Score便是通过计算与这个锚点的距离算出来的。任何Attention based algorithm里都会有Query这个概念,但全连接显然没有。
最后来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吧。如果一个神经网络的任务是从一堆白色小球中找到一个略微发灰的,那么全连接就是在里面随便乱抓然后凭记忆和感觉找,而attention则是左手拿一个白色小球,右手从袋子里一个一个抓出来,两两对比颜色,你左手抓的那个白色小球就是Query。

二、Transformer面试问题汇总

1、Transformer Encoder 有什么子层?

Transformer 编码器(Encoder)由六个相同层构成,,每层的主要子层包括两个部分: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这一层允许编码器查看输入序列中的其他位置来更好地编码一个单词。它由多个头组成,每个头独立地学习输入数据的不同方面。
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Linear+relu+dropout+Linear):这是一个简单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它对每个位置的注意力向量进行处理,但是对不同位置是独立的。
除了这些主要子层,还有一些重要的组件:
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神经网络之后,通常会有层归一化步骤,以稳定网络的学习过程。
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s):在每个子层之后,都会加上一个残差连接,然后进行层归一化。残差连接有助于避免在网络中出现梯度消失的问题。 这种结构的组合使得Transformer编码器非常有效且灵活,适用于处理各种顺序数据任务。


2、Transformer self-attention的公式是什么?


3、Transformer的优缺点有哪些?

  • 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基于循环的模型(如LSTM和GRU)相比,Transformer可以并行处理整个序列,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 长距离依赖:借助多头自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能够有效捕捉序列中长距离的依赖关系,这对于理解文本等复杂序列数据至关重要。

  • 灵活性和泛化能力:Transformer模型在多种任务上都表现出色,包括机器翻译、文本生成、语音识别等。 可扩展性:Transformer模型可以通过增加层数来提高其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使其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任务。

  • 更好的性能:在许多NLP任务中,Transformer模型超越了以往的技术,设立了新的性能标准。 缺点 计算资源密集:尽管Transformer允许并行化,但其自注意力机制涉及大量的计算,对计算资源(尤其是内存)的需求很高。

  • 可解释性不足:与某些传统模型相比,Transformer的决策过程更难解释和理解。 过拟合风险:Transformer模型因其大量的参数而容易过拟合,尤其是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

  • 训练需要精心调优:由于模型的复杂性,找到最佳的训练参数(如学习率、层数、头数等)可能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调整。

  • 长序列挑战:尽管Transformer在处理长距离依赖方面表现出色,但处理非常长的序列时,性能可能会下降,因为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成本随序列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总的来说

  1. 尽管Transformer有一些局限性,但其在处理复杂序列任务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当前最流行和最有效的深度学习架构之一。

  2. 局部信息的获取不如RNN和CNN强:Transformer关注的全局关系,而RNN在计算过程中更关注局部,对距离更加敏感。

4、Encoder端和Decoder端是如何进行交互的?

在 Transformer 模型中,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通过一个特殊的注意力机制进行交互,这个机制通常被称为 "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 或 "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
以下是这种交互的详细步骤:

  1. 编码器处理输入序列:编码器首先处理输入序列,通过自注意力和前馈网络生成一系列上下文表示。这些表示包含了输入序列中每个元素的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

  2. 解码器自注意力层:在解码器端,每个解码器层首先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处理先前生成的输出(例如,在序列生成任务中的先前生成的单词)。这个过程与编码器中的自注意力相似,但有一个关键差异:为了保证自回归属性(即只能使用当前位置之前的信息),解码器在自注意力计算中应用了掩码(masking)

  3. 交叉注意力层:这是编码器和解码器交互的关键部分。在这一层,解码器的每个元素(或步骤)会对编码器的所有输出进行注意力计算。简而言之,解码器在生成每个元素时都会考虑整个输入序列的上下文信息。

  • 查询(Query):来自解码器的表示。

  • 键(Key)和值(Value):来自编码器的表示。

5、Transformer中为什么需要线性变换?

K、Q、V分别是输入向量经过不同的线性变换矩阵$W_k$、$Q_k$、$V_k$计算得到。 在$QK^T$部分,线性变换矩阵将KQ投影到了不同的空间,增加了表达能力(这一原理可以同理SVM中的核函数-将向量映射到高维空间以解决非线性问题),这样计算得到的注意力矩阵的泛化能力更高。

6、Transformer attention的注意力矩阵的计算为什么用乘法而不是加法?

Transformer attention的注意力矩阵的计算用乘法是为了计算速度更快。 在计算复杂度上,乘法和加法理论上的复杂度相似,但是在实践中,乘法可以利用高度优化的矩阵乘法代码(有成熟的加速实现)使得点乘速度更快,空间利用率更高。

7、transformer中的attention为什么scaled?

因为虽然矩阵加法的计算更简单,但是 Add形式套着tanh和V,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隐层。在整体计算复杂度上两者接近,但是矩阵乘法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加速实现。在 (即 attention-dim)较小的时候,两者的效果接近。但是随着 增大,Add 开始显著超越 Mul。
极大的点积值将整个 softmax 推向梯度平缓区,使得收敛困难。也就是出现了高赞答案里解释的“梯度消失”。
这才有了 scaled。所以,Add 是天然地不需要 scaled,Mul 在 较大的时候必须要做 scaled。个人认为,Add 中的矩阵乘法,和 Mul 中的矩阵乘法不同。前者中只有随机变量 X 和参数矩阵 W 相乘,但是后者中包含随机变量 X 和 随机变量 X 之间的乘法。

8、Transformer attention计算注意力矩阵的时候如何对padding做mask操作的?

padding位置置为-1000,再对注意力矩阵进行相加。

9、介绍一下Transformer的残差结构及意义

Transformer 模型中的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结构设计,它直接将某一层的输入添加到后面层的输出上。以下是残差结构的介绍及其意义:

残差结构的介绍

在 Transformer 中,每个编码器和解码器层都包含残差连接。具体来说,对于一个给定的层(比如自注意力层或前馈神经网络层),其处理过程可以总结为:

  1. 层内处理:输入首先通过层内的主要操作(如自注意力或前馈神经网络)。

  2. 加上残差:将这个操作的原始输入直接加到操作的输出上。

  3. 层归一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加法操作之后会接一个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步骤。

这种结构可以表示为:$Output =Normalize(Layer(x) + x)$,其中Layer(x)表示层的操作, x 是输入。

残差结构的意义

  1. 缓解梯度消失问题:深度神经网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梯度消失,这会使得训练过程变得困难。残差连接允许梯度直接流过网络,有助于保持梯度的稳定性,从而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2. 加速收敛:由于残差连接的帮助,网络可以更快地学习,加速收敛过程。这是因为它允许网络在训练早期阶段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和梯度。

  3. 促进深层网络训练:残差连接使得构建更深层的网络变得可行,因为它们减少了训练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困难。

  4. 保留信息:残差连接确保了即使经过多个层的处理,输入信息也不会被完全替代或丢失。这在处理长序列时尤其重要,因为信息需要在整个网络中有效传递。

  5. 支持特征重用:残差连接通过将较低层的特征直接传递到后面的层,支持了特征的重用。这意味着网络可以学习使用并重用早期层的特征,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学习。

Transformer 中的残差连接是提高模型性能、稳定性和训练效率的关键设计之一。

它们使得深层网络的训练成为可能,同时也确保了信息在网络中的有效传递。

篇幅限制,就只展示部分题目了。小编已经把所有题目答案都整理好了。有需要查漏补缺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取到

三、AI大模型学习路线

如果你对AI大模型入门感兴趣,那么你需要的话可以点击这里大模型重磅福利:入门进阶全套104G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和面试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份大模型从零基础到进阶的学习路线大纲全览,小伙伴们记得点个收藏!

请添加图片描述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请添加图片描述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请添加图片描述

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请添加图片描述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LLM面试题合集

请添加图片描述

大模型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请添加图片描述

大模型项目实战合集

请添加图片描述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hink>嗯,用户需要一份2024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学习路线图,重点在于就业导向。用户之前提到过AI对编程岗位的影响,还引用了一些资料,说明用户关注的是实际就业技能而非纯学术理论。 从引用内容看,用户特别注意到AI生成代码的能力正在改变初级岗位需求[^1],这提示我们需要强调设计能力和系统思维,而不仅仅是编码技能。用户提供的另一个引用提到Python学习资源[^2],但结合当前市场,路线图应该覆盖更广的技术栈。 用户的核心诉求很明确:要一份能直接帮助就业的、反映2024技术趋势的学习路线。需要特别注意几个关键点: 第一,必须包含AI工具链的应用,因为引用[^1]明确指出AI正在改变编程工作方式 第二,要突出项目实践,引用[^2]多次强调实战案例的重要性 第三,需要区分学术路线和职业路线,用户明确表示"以实现就业目标" 当前就业市场数据显示,2024最紧缺的能力集中在云原生、AI工程化和安全领域。路线图设计需要: - 基础部分保留计算机核心课程(数据结构/OS等),但压缩理论学时 - 增加MERN/JAMstack等现代Web技术权重 - 单列"AI辅助开发"作为独立模块 - 强调证书体系(AWS/谷歌云认证) 用户没有说明当前水平,按零基础设计更稳妥,但标注了可跳过的部分。在最后职业准备部分特别加入AI面试应对策略,直接回应用户引用[^1]中关于AI影响就业的担忧。 安全问题方面,路线图避免推荐具体商业机构,证书只列国际公认的厂商中立认证。伦理模块的设置则是回应生成式AI引发的行业争议。</think>以下是专为2024就业设计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习路线图,结合当前技术趋势和招聘需求,分为六个阶段: --- ### **一、基础核心(4-6个月)** 1. **编程基础** - 语言选择:Python(数据分析/AI方向) + Java/Go(后端方向) - 核心概念:变量/函数/OOP/异常处理 - 推荐资源:[Python全栈实战案例](引用2) + [《Java核心技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898994/) 2. **计算机系统** - 操作系统:进程/线程/内存管理(Linux实践) - 计算机网络:TCP/IP/HTTP/WebSocket - 数据库:SQL语法 + Redis基础 --- ### **二、开发技术栈(3-4个月)** | 方向 | 关键技术 | |------------|--------------------------------------------------------------------------| | **前端** | React/Vue3 + TypeScript + Webpack/Vite | | **后端** | Spring Boot(Java)或 Gin(Go) + MySQL调优 + RESTful API设计 | | **DevOps** | Docker/K8s + Jenkins + AWS/Azure云服务基础 | > 关键项目:实现一个全栈应用(如电商系统),包含CI/CD流水线部署 --- ### **三、算法与系统设计(持续学习)** 1. **算法** - 重点掌握:动态规划(股票问题/背包问题)、图论(BFS/DFS)、字符串处理 - 刷题平台:LeetCode(前300题高频企业题)[^1] 2. **系统设计** - 从0设计高并发系统(参考:推特短链生成、分布式缓存) - 学习微服务架构和DDD领域驱动设计 --- ### **四、AI工程化(2-3个月)** > *应对AI对编程岗位的变革[^1]* 1. **AI工具链** - 代码生成:GitHub Copilot/CodeLlama - 自动化测试:Selenium + AI测试脚本生成 2. **MLOps实践** - 模型部署:TensorFlow Serving + ONNX Runtime - 数据处理:PySpark + DVC(数据版本控制) --- ### **五、领域专精(选择1-2个方向)** | 方向 | 关键技术栈 | |------------------|--------------------------------------------------------------------------| | **云原生** | 服务网格(Istio)+ Serverless架构 + 云安全(CIS基准) | | **数据工程** | Flink实时计算 + 数据湖(Delta Lake) + dbt建模 | | **智能终端** | 嵌入式Rust + ROS2机器人开发 + 边缘AI(TensorFlow Lite) | --- ### **六、就业准备** 1. **构建作品集** - GitHub仓库:包含3个高质量项目(标注技术亮点和性能指标) - 技术博客:输出解决方案类文章(如《千万级流量下的熔断机制实现》) 2. **证书体系** - 必考:AWS Certified Developer / Google Cloud Associate - 增值:CKA(Kubernetes管理员认证) 3. **面试策略** - 行为问题:用STAR法则描述项目难点及解决过程 - 技术深挖:准备系统容灾方案设计(如异地多活) --- ### **路线图特点** 1. **AI融合**:所有开发环节加入AI工具实践,适应代码生成普及化趋势[^1] 2. **云原生优先**:超过80%企业采用云架构,课程权重提升40% 3. **岗位适配**: ```mermaid pie title 2024岗位需求分布 “云/数据工程师” : 35% “全栈开发” : 25% “AI工程化” : 20% “安全运维” : 15% “其他” : 5% ``` > 注:路线图动态更新建议关注CNCF度报告及StackOverflow开发者调查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