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
自2014年业界提出“微服务(Microservices)”的概念以来,微服务架构就不断演进,并且日趋火爆。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抱微服务,期望通过微服务的架构来解决大型项目的管理与运维。
那么什么是微服务?微服务架构与传统的SOA架构有什么区别?何时应该采用微服务架构?如何构建微服务?本章就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来简单介绍下微服务架构。
什么是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MSA)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这个时代的软件思想、技术工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将业务功能服务化,是SOA的延续;RESTful等架构的兴起,让我们可以考虑更多轻量化的通信机制;领域驱动设计指导我们如何分析并模型化复杂的业务;敏捷方法论帮助我们拥抱变化,快速反应;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促使我们构建更快、更可靠、更频繁的软件部署和交付能力;虚拟化和容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简化了部署环境的创建、安装;DevOps文化的流行以及全栈自治团队的出现,使得小团队更加全功能化。这些都是推动微服务架构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业界对于微服务本身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James Lewis和Martin Fowler对微服务架构做了如下定义。
简言之,微服务架构风格就像是把小的服务开发成单一应用的形式,运行在其自己的进程中,并采用轻量级的机制进行通信(一般是HTTP资源API)。这些服务都是围绕业务能力来构建的,通过全自动部署工具来实现独立部署。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并保持最小化集中管理。
MSA包含以下特征。
·组件以服务形式来提供。正如其名,微服务也是面向服务的。
·围绕业务功能进行组织。微服务更倾向围绕业务功能对服务结构进行划分、拆解。这样的服务,是针对业务领域有着相关完整实现的软件,它包含使用接口、持久存储以及对应的交互。因此团队应该是跨职能的,包含完整的开发技术——用户体验、数据库以及项目管理。
·产品不是项目。传统的开发模式致力于提供一些被认为是完整的软件。一旦开发完成,软件将移交给维护或者实施部门,然后开发组就可以解散了。而微服务要求开发团队对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
这要求开发者每天都关注软件产品的运行情况,并与用户联系更紧密,同时承担一些售后支持。越小的服务粒度越容易促进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
·强化终端及弱化通道。微服务的应用致力于松耦合和高内聚,它们更喜欢简单的REST风格,而不是复杂的协议(如WS或者BPEL或者集中式框架),或者采用轻量级消息总线(如RabbitMQ或ZeroMQ等)来发布消息。
·分散治理。这是与传统的集中式管理有很大区别的地方。微服务把整体式框架中的组件拆分成不同的服务,在构建它们时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分散数据管理。当整体式的应用使用单一逻辑数据库对数据持久化时,企业通常选择在应用的范围内使用一个数据库。微服务让每个服务管理自己的数据库:无论是相同数据库的不同实例,或者是不同的数据库系统。
·基础设施自动化。云计算,特别是AWS的发展,降低了构建、发布、运维微服务的复杂性。微服务的团队更加依赖于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毕竟发布工作相当无趣。近些年开始火爆的容器技术,诸如Docker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关容器技术以及Docker的内容在后面章节会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