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面试-核心概念-问题理解

目录

1.怎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工作流程

2.比、比特等类似几种表示信息存储的单位具体换算

3.介绍计算机的五大功能-数据传送功能、数据存储功能、数据处理功能、操作控制功能、操作判断功能

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指令的执行过程

5.介绍计算机常见指令

6.机器字长、指令字长、存储字长、数据通路带宽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7.如何理解原码、补码、反码、移码等机器数,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8.介绍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子设计

9.主存与CPU的连接

10.Cache及其替换算法

11.基本分页、基本分段和段页式都是虚拟存储器的内容么?虚拟存储器的原理与页面置换算法?页面置换算法和上面的Cache替换算法是不是异曲同工?Cache与虚拟存储器的工作对象?

12.指令的寻址过程及寻址方式

13.CPU及运算器与控制器的关系、指令和数据的关系及如何区分

14.总线与总线仲裁

15.CPU、存储器、I/O之间的协调工作

16.常见的I/O方式

17.计算机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end


1.怎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工作流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研究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的学科。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是四大基本部件,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工作流程可以这样理解:

抽象理解:
存储器(Memory):存储器相当于计算机的“大脑”,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它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等。
控制器(Control Unit, CU):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负责解释指令并控制其他部件按照指令执行操作。
运算器(Arithmetic Logic Unit, ALU):运算器是计算机的“计算器”,负责执行所有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输入输出设备(I/O Devices):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交互的“接口”,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工作流程:
输入阶段:用户通过输入设备(如键盘或鼠标)输入数据或指令。
存储阶段:输入的数据或指令被存储到存储器中。
控制阶段:控制器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对其进行解码,并生成控制信号。
执行阶段: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指导运算器执行相应的运算或逻辑操作。
输出阶段:运算结果通过输出设备显示给用户,或存储回存储器供后续使用。

通俗易懂的讲解:
想象一下,计算机就像一个工厂:

存储器:就像工厂的仓库,用来存放原材料(数据)和生产计划(程序)。
控制器:就像工厂的经理,负责阅读生产计划,并告诉工人(其他部件)下一步该做什么。
运算器:就像工厂的机器,根据经理的指示进行加工,比如计算或者逻辑判断。
输入输出设备:就像工厂的大门和展示窗,原材料从这里进来,成品从这里出去,展示给客户看。
当工厂(计算机)开始工作时:

工人(用户)把原材料(数据)通过大门(输入设备)送进工厂。
原材料被存放在仓库(存储器)。
经理(控制器)查看生产计划(指令),然后告诉机器(运算器)怎么加工。
机器加工完成后,成品通过展示窗(输出设备)展示给工人看。
这样,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就协同工作,完成了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流程。

2.比、比特等类似几种表示信息存储的单位具体换算

在计算机科学中,信息存储单位是用来量化存储设备能够存储的数据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信息存储单位,从最小的单位开始介绍:

(1)比特(Bit):
比特是信息存储的最小单位,代表一个二进制值,即0或1。
比特是构建更大数据单位的基础。
(2)字节(Byte):
1字节等于8个比特。
字节是最常见的数据存储单位,通常用来表示字符、数字或指令。
例如,英文字母通常占用1字节,而中文字符可能占用2字节或更多。
(3)千字节(Kilobyte, KB):
1千字节等于1024字节(2的10次方字节)。
这个单位常用于描述较小的文件或存储空间。
(4)兆字节(Megabyte, MB):
1兆字节等于1024千字节(2的20次方字节)。
兆字节是描述中等大小的文件或存储空间的常用单位。
(5)吉字节(Gigabyte, GB):
1吉字节等于1024兆字节(2的30次方字节)。
吉字节用于描述较大的存储空间,如个人电脑的硬盘或固态硬盘。
(6)太字节(Terabyte, TB):
1太字节等于1024吉字节(2的40次方字节)。
太字节用于描述非常大的数据集,如企业级服务器或云存储服务。
(7)派字节(Petabyte, PB):
1拍字节等于1024太字节(2的50次方字节)。
拍字节用于描述极其庞大的数据量,如大型数据中心或科学研究项目。
通俗易懂的解释:
想象一下,比特就像乐高积木中的单个积木块,可以是红色或蓝色(代表0或1)。字节就像由8个这样的积木块组成的一个小组合,可以组成更多的图案。随着积木数量的增加,我们可以构建更大更复杂的结构:

千字节就像一个小盒子,可以装下1024个这样的小组合。
兆字节就像一个大箱子,可以装下1024个小盒子。
吉字节就像一个更大的集装箱,可以装下1024个大箱子。
太字节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可以装下1024个集装箱。
拍字节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存储设施,可以装下1024个这样的仓库。

bit-B-KB-MB-GB-TB 

3.介绍计算机的五大功能-数据传送功能、数据存储功能、数据处理功能、操作控制功能、操作判断功能

计算机的五大功能是计算机执行任务的基础,它们涵盖了从数据输入到处理再到输出的全过程。下面是对这五大功能的介绍,既抽象又通俗易懂:

数据传送功能(Data Transfer):
抽象理解:数据传送功能是计算机中数据流动的通道,负责在计算机的不同部件之间传输数据,如从输入设备到内存,或从内存到处理器
通俗易懂:就像城市的交通系统,数据传送功能确保数据能够在计算机的各个部分之间顺利移动,就像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一样。
数据存储功能(Data Storage):
抽象理解:数据存储功能涉及将数据保留在某种介质上,如RAM、硬盘或固态硬盘,以便后续访问和处理。
通俗易懂:这就像家里的书架或储物柜,计算机使用存储设备来保存数据和程序,就像你把书放在书架上或物品放在储物柜里一样。
数据处理功能(Data Processing):
抽象理解:数据处理功能是计算机的核心,涉及对数据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这是计算机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在。
通俗易懂:就像厨房,数据处理功能是计算机“烹饪”数据的地方,通过各种计算和操作,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或结果。
操作控制功能(Operation Control):
抽象理解:操作控制功能由计算机的控制器实现,负责协调和管理计算机的操作流程,确保指令按正确的顺序执行
通俗易懂:这就像乐队的指挥,操作控制功能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确保每项操作都按照既定的节奏和顺序进行。
操作判断功能(Operation Judgment):
抽象理解:操作判断功能涉及计算机根据条件判断和决策,执行分支或循环等控制流指令。
通俗易懂:这就像路口的交通灯,操作判断功能帮助计算机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就像交通灯告诉司机何时停车、何时行驶一样。
通俗易懂的类比:
想象一下,计算机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

数据传送功能:工厂里的传送带,负责将原材料从一个工作站传送到另一个工作站。
数据存储功能:工厂的仓库,用来存放暂时不用的原材料或等待发货的成品。
数据处理功能:工厂的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产品。
操作控制功能:工厂的中央控制系统,确保所有机器和传送带按照既定的流程工作。
操作判断功能:工厂里的工人,他们根据产品的需求和指令,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比如是否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或是否需要调整生产流程。

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指令的执行过程

抽象理解:

  1. 取指令(Instruction Fetch, IF):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当前要执行的指令。

  2. 指令解码(Instruction Decode, ID):控制器对取出的指令进行解码,确定需要执行的操作类型。

  3. 执行(Execution, EX):根据解码结果,运算器执行算术或逻辑运算。

  4. 访问存储器(Memory Access, MEM):如果指令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计算机会访问存储器进行数据的读写。

  5. 写回(Write Back, WB):执行结果被写回存储器或寄存器,供后续使用。

通俗易懂的解释:

想象一下,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过程就像你在厨房准备一道菜:

  1. 取指令:这就像你从食谱中读取下一步要做什么,比如“加入两勺盐”。

  2. 指令解码:你理解这个指令,知道需要找到盐,并且知道要加多少。

  3. 执行:你开始执行这个动作,比如打开盐罐,用勺子舀盐。

  4. 访问存储器:如果食谱需要你查看之前准备好的材料,比如“加入之前切好的洋葱”,你就去冰箱取出洋葱。

  5. 写回:当你把盐加到锅里后,这个动作就完成了,你可以继续下一步,或者记录下你已经完成了加调料的步骤。

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的详细解释:

  1. 指令获取

    • 计算机的控制器从程序计数器(PC)指向的内存地址中取出指令
  2. 指令解码

    • 控制器解析指令,确定需要哪些操作码(Opcode)和操作数(Operands)。
  3. 执行指令

    • 根据解码结果,运算器(ALU)执行所需的算术或逻辑运算。
  4. 访问内存

    • 如果指令需要数据,计算机会从内存中读取数据,或者将数据写入内存。
  5. 结果写回

    • 执行完成后,结果被写回寄存器或内存,为后续指令的执行做准备。
  6. 更新程序计数器

    • 程序计数器更新为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这样计算机就知道接下来要执行哪条指令。
  7. 重复过程

    • 计算机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程序中的所有指令都被执行完毕。

这个过程是计算机执行任何程序的基础,通过这些步骤,计算机能够按照程序员设定的逻辑顺序执行任务。

5.介绍计算机常见指令

存储器容量(Memory Capacity)
抽象理解:存储器容量指的是计算机存储器(RAM)能够存储数据的总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如GB(千兆字节)或TB(太兆字节)。
通俗易懂:想象你的书架,存储器容量就是书架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容量越大,你能同时阅读或参考的书籍就越多。
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
抽象理解:CPI是衡量CPU效率的一个指标,表示执行每条指令所需的时钟周期数。CPI越低,说明CPU执行指令的效率越高。
通俗易懂:CPI就像完成一项家务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如果做一顿饭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低CPI),那么做饭就更快。
IPS(Instructions Per Second):
抽象理解:IPS是每秒可以执行的指令数,是衡量CPU性能的一个指标。IPS越高,说明CPU的处理能力越强。
通俗易懂:IPS就像你一秒钟能说多少句话。如果你一秒钟能说很多句话(高IPS),那么你表达思想的速度就更快。
FLOPS(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抽象理解:FLOPS是每秒可以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常用来衡量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和图形处理的能力。FLOPS以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如每秒千万亿次,TFLOPS)来表示。
通俗易懂:FLOPS就像一个数学老师的计算速度,如果老师一秒钟能解决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高FLOPS),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非常强。
通俗易懂的类比:
存储器容量:就像你的房子,容量越大,能放的东西就越多。
CPI:就像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步骤,步骤越少,任务完成得越快。
IPS:就像你说话的速度,一秒钟能说更多的话,说明你表达得更快。
FLOPS:就像一个计算器的计算速度,一秒钟能做更多的计算,说明计算器更快。
这些性能指标帮助我们了解计算机在不同方面的处理能力,从而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系统。

6.机器字长、指令字长、存储字长、数据通路带宽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机器字长、指令字长、存储字长和数据通路带宽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几个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peachcobble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