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读
前言
1、接口测试基础
接口测试是对系统和组件之间的接口进行测试,主要是效验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相互逻辑依赖关系。其中接口协议分为HTTP,RPC,Webservice,Dubbo,RESTful等类型。
接口测试流程
1)需求评审,熟悉业务和需求
2)开发提供接口文档
3)编写接口测试用例
4)用例评审
5)提测后开始测试
6)提交测试报告
两种常见的 HTTP 请求方法:GET 和 POST
2、项目说明
本框架是一套基于Python+Pytest+Requests+Allure+Jenkins而设计的数据驱动接口自动化测试的框架。
技术栈:
Python、Pytest、Requests、Pactverity、Excel、Json、Mysql、Allure、Logbook、Git、Jenkins
3、接口自动化框架架构图
4、项目功能
Python+Pytest+Allure+Jenkins接口自动化框架,实现Excel或Json维护测试用例,支持数据库操作,利用封装的请求基类调取相应的测试用例接口,获取配置文件中的环境地址与环境变量。
结合Pytest进行单元测试,使用LogBook进行记录日志,并生成allure测试报告,最后进行Jenkins集成项目实现集成部署,并发送测试报告邮件。
5、代码设计功能说明
1)工具类封装
Log日志
项目中的log日志是logbook进行日志记录的,方便测试开发调试时进行排错纠正或修复优化。日志可选择是否打印在屏幕上即运行时是否在终端输出打印。日志格式输出可调整。
handle_log.py部分源码
def log_type(record, handler):
log = "[{date}] [{level}] [{filename}] [{func_name}] [{lineno}] {msg}".format(
date=record.time, # 日志时间
level=record.level_name, # 日志等级
filename=os.path.split(record.filename)[-1], # 文件名
func_name=record.func_name, # 函数名
lineno=record.lineno, # 行号
msg=record.message # 日志内容
)
return log
# 日志存放路径
LOG_DIR = BasePath + '/log'
print(LOG_DIR)
if not os.path.exists(LOG_DIR):
os.makedirs(LOG_DIR)
# 日志打印到屏幕
log_std = ColorizedStderrHandler(bubble=True)
log_std.formatter = log_type
# 日志打印到文件
log_file = TimedRotatingFileHandler(
os.path.join(LOG_DIR, '%s.log' % 'log'), date_format='%Y-%m-%d', bubble=True, encoding='utf-8')
log_file.formatter = log_type
# 脚本日志
run_log = Logger("global_log")
def init_logger():
logbook.set_datetime_format("local")
run_log.handlers = []
run_log.handlers.append(log_file)
run_log.handlers.append(log_std)
return ""
打印在终端的日志,如下图所示。
同时运行项目后,会在项目文件log中自动生成一个以当天日期命名的log文件。点击log日志文件可查看日志详情即项目运行时所记录的日志或报错日志。如下图所示。
配置文件
项目中涉及到一些配置文件如username、password或环境变量时,我们可通过配置文件来获取配置值。通过配置文件中key与value的定义来确定获取配置文件的值。
handle_init.py部分源码
class HandleInit:
# 读取配置文件
def load_ini(self):
file_path = BasePath + "/config/config.ini"
cf = configparser.ConfigParser()
cf.read(file_path, encoding='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