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2和HTTP/3

本文介绍了HTTP/2和HTTP/3的主要特性,包括二进制格式、多路复用、头部压缩、服务器推送、连接迁移等。HTTP/2通过多路复用解决了HTTP/1.1的队头阻塞问题,HTTP/3则基于QUIC协议,旨在进一步降低握手延迟和提高连接迁移的效率,但面临CPU负载和操作系统内核支持的挑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目录

HTTP协议的不足(HTTP/1.1)

SPDY

HTTP/2

特性

二进制格式

一些基本概念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

优先级

头部压缩

​编辑

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队头阻塞(head of line blocking)

握手延迟

HTTP/3

疑问

特性

连接迁移

问题 -  操作系统内核、CPU负载


本文参照小码哥的网络协议视频记录

HTTP协议的不足(HTTP/1.1)


上面说的HTTPS也属于HTTP/1.1。同一时间,一个连接只能对应一个请求 。意思是建立的连接可以复用,但同一时间一个连接不可对应多个请求,需要排队。针对同一个域名,大多数浏览器允许同时最多6个并发连接。只允许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

只能是请求应答模式,一个请求只能对应一个响应。而且请求只能由客户端主动发起。

同一个会话的多次请求中,头信息会被重复传输(如每次都要带上相同的cookie)。通常会给每个传输增加500~800字节的开销,如果使用Cookie,增加的开销有时会达到上千字节。

SPDY


SPDY(speedy的缩写),是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它强制要求使用SSL/TLS。2009年11月,Google宣布将SPDY作为提高网络速度的内部项目。

SPDY与HTTP的关系:SPDY并不用于取代HTTP,它只是修改了HTTP请求与响应的传输方式。只需增加一个SPDY层,现有的所有服务端应用均不用做任何修改。SPDY是HTTP/2的前身。2015年9月,Google宣布移除对SPDY的支持,拥抱HTTP/2。

HTTP/2


HTTP/2,于2015年5月以RFC 7540正式发表。根据W3Techs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全球有36.5%的网站支持了HTTP/2。

HTTP/2在底层传输做了很多的改进和优化,但在语意上完全与HTTP/1.1兼容。比如请求方法(如GET、POST)、Status Code、各种Headers等都没有改变。因此,要想升级到HTTP/2,开发者不需要修改任何代码,只需要升级服务器配置,升级浏览器。

特性

二进制格式


HTTP/2采用二进制格式传输数据,将头信息和请求体分成两段打散转成二进制帧,而非HTTP/1.1的文本格式。

二进制格式在协议的解析和优化扩展上带来更多的优势和可能。

一些基本概念


数据流:已建立的连接内的双向字节流,可以承载一条或多条消息,是一个逻辑概念。

同一时间,所有通信都在一个TCP连接上完成。此连接可以承载任意数量的双向数据流。

消息:与逻辑HTTP请求或响应消息对应,由一系列帧组成。

帧:HTTP/2通信的最小单位,每个帧都包含帧头(会标识出当前帧所属的数据流)。

来自不同数据流的帧可以交错发送,然后再根据每个帧头的数据流标识符重新组装。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


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将HTTP消息分解为互不依赖的帧,然后交错发送,最后再在另一端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并行交错地发送多个请求,请求之间互不影响。并行交错地发送多个响应,响应之间互不干扰。使用一个连接并行发送多个请求和响应,不必再为绕开HTTP/1.1限制而做很多工作(尽量减少请求数量),比如image sprites、合并CSS\JS、内嵌CSS\JS\Base64图片、域名分片等。

补充:base64是把图片每个像素什么颜色等信息转成"data:image/..."这样的字符串格式,可以直接放入图片标签的src里。

image sprites(也叫做CSS Sprites),将多张小图合并成一张大图。最后通过CSS结合小图的位置、尺寸进行精准定位。最后通过CSS结合小图的位置,尺寸进行精准定位。

域名分片:由于一个域名只能同时建立6个连接,所以将一些资源分给多个域名。

优先级


HTTP/2 标准允许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关联的权重和依赖关系,可以决定谁先发送,谁晚发送。可以向每个数据流分配一个介于1至256之间的整数。每个数据流与其他数据流之间可以存在显式依赖关系。

客户端可以构建和传递“优先级树”,表明它倾向于如何接收响应。

服务器可以使用此信息通过控制CPU、内存和其他资源的分配设定数据流处理的优先级。在资源数据可用之后,确保将高优先级响应以最优方式传输至客户端。

应尽可能先给父数据流分配资源,同级数据流(共享相同父项)应按其权重比例分配资源。

① A、B依赖于隐式“根数据流”,A获得的资源比例是12/16,B获得的资源比例是4/16。

② D依赖于根数据流,C依赖于D,D应先于C获得完整资源分配。

③ D应先于C获得完整资源分配,C应先于A和B获得完整资源分配,B获得的资源是A所获资源的1/3。

④ D应先于E和C获得完整资源分配,E和C应先于A和B获得相同的资源分配,B获得的资源是A所获资源的1/3。

头部压缩


HTTP/2会跟踪以前发过的所有请求,如把近段时间的请求缓存下来。它发现有些头信息上一次请求已经发过了,这次就用一些方法压缩掉不会发了。HTTP/2使用HPACK压缩请求头和响应头,可以极大减少头部开销,进而提高性能。早期版本的HTTP/2和SPDY使用zlib压缩。 可以将所传输头数据的大小减小85%~88%。但在2012年夏天,被攻击导致会话劫持,后被更安全的HPACK取代。

大概的图↓

细节↓

图中间这张表客户端和服务器都会保留一张, 如客户端在发请求时,发现有些请求头在这张表中已经记录过了,就只发索引号过去。

服务器推送(Server Push)


服务器可以对一个客户端请求发送

队头阻塞(head of line blocking)


一旦前面的包丢失了,就会一直等重发,导致队头阻塞。

QUIC不会阻塞,因为底层用了UDP协议。

 

 

握手延迟


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延,可以简单理解为通信一来一回的时间。

HTTP/3


Google觉得HTTP/2仍然不够快,于是就有了HTTP/3。

HTTP/3由Google开发,弃用TCP协议,改为使用基于UDP协议的QUIC协议实现。

QUIC(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s),译为:快速UDP网络连接,由Google开发,在2013年实现。与2018年从HTTP-over-QUIC改为HTTP/3。

HTTP/3仍在试验的过程中,不像HTTP/2已经成为标准得到广泛使用。

疑问


HTTP/3基于UD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

由QUIC来保证。在QUIC编码,决定丢包时的操作,相当于QUIC完成了一部分TCP层的功能。

目前世界上的网络设备基本只认TCP、UDP。如果要修改传输层,意味着操作系统的内核也要修改。另外,由IETF标准化的许多TCP新特性都因缺乏广泛支持而没有得到广泛的部署和使用。因此,要想开发并应用一个新的传输层协议,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

特性


连接迁移


TCP基于4要素(源IP、源端口、目标IP、目标端口)。

切换网络时至少会有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导致连接发生变化。当连接发生变化时,如果还使用原来的TCP连接,则会导致连接失败,就得等原来的连接超时后重新建立连接。所以我们有时候发现切换到一个新网络时,即使新网络状况良好,但内容还是需要加载很久。如果实现得好,当检测到网络变化时立刻建立新的TCP连接,即使这样,建立新的连接还是需要几百毫秒的时间。

QUIC的连接不受4要素的影响,当4要素发生变化时,原连接依然维持。QUIC连接不以4要素作为标识,而是使用一组Connection ID(连接ID)来标识一个连接。即使IP或者端口发生变化,只要Connection ID没有变化,那么连接依然可以维持。比如当设备连接到Wi-Fi时,将进行中的下载从蜂窝网络连接转移到更快速的Wi-Fi连接。当Wi-Fi连接不再可用时,将连接转移到蜂窝网络连接。

问题 -  操作系统内核、CPU负载


据Google和Facebook称,与基于TLS的HTTP/2相比,它们大规模部署的QUIC需要近2倍的CPU使用量。Linux内核的UDP部分没有得到像TCP那样的优化,因为传统上没有使用UDP进行如此高速的信息传输。TCP和TLS有硬件加速,而这对于UDP很罕见,对于QUIC则基本不存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