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冒泡排序,也是经常使用的,它的时间复杂度是O(n^2),毕竟有两层for循环。
那接下来就是先上代码:
下面这个代码实现的是对数组arr中的数字从大到小的排列,里面的那层for循环的10 - i - 1是因为如果i遍历到10的时候,也就是遍历到原数组最后一个元素的时候,再往后就没有元素了。所以它只需要遍历到第9个元素,然后里面的if条件代码比较第9个元素和第9 + 1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元素的大小关系就行了。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int arr = {1, 3, 2, 6, 5, 7, 8, 9, 4, 10};
for (i = 0; i < 10 - 1; i++) {
// 最后i个元素已经是排好序的了,不需要再比较
for (j = 0; j < 10 - i - 1; j++) {
if (arr[j] > arr[j+1]) {
// 交换 arr[j] 和 arr[j + 1]
int temp = arr[j];
arr[j] = arr[j + 1];
arr[j + 1] = temp;
}
}
}
for (int i = 0; i < 10; i++){//打印结果
printf("%d ", arr[i]);
}
printf("\n");//打印空行,方便阅读输出
return 0;
}
其实,冒泡排序就是对于一个乱序的数组,当然这里展示的只是一个数组,还有很多的数据结构也是可以用冒泡排序来对其内容进行排序的。
咱们以从小到大排列为例子来说。
从左到右,先取出两个元素比较大小,假设从左到右索引是1和2,我们在arr[1],arr[2]中选出较大的放在索引 2 的位置上,然后在索引2和索引3这两个位置的元素中选出较大的放在索引3的位置上,一次类推,直到把最后一个索引的位置上的元素放好,这样只是第一轮外层的for循环,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将整个驻足中最大的元素放在数组末尾这一事件,然后就同样的,进行第二轮外层for循环,把第二大元素放在数组倒数第二个位置上,以此类推走9轮,就把第9大元素放在倒数第9个位置上了,那第一个位置上的元素就自然是不用再移动了,整个排序结束。
这段文字可能说的不是很能引起各位伙伴们的想象力,只是图不太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