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口通过数据帧的哪个信息判断进行二层转发或三层转发?
A .源 IP
B .源 MAC
C .目的端口
D .目的 MAC
答案:D
解析:二层转发:指的是在数据链路层(第二层)进行转发,基于MAC地址进行转发。
三层转发:指的是在网络层(第三层)进行转发,基于IP地址进行转发。
接口通过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来判断进行二层转发还是三层转发。当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网络设备会查看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如果目的MAC地址是本机MAC地址,则进行二层转发;如果目的MAC地址不是本机MAC地址,设备需要进一步解析IP头部中的目的IP地址来确定下一跳路由器的MAC地址,这时就需要进行三层转发。因此,判断进行二层转发还是三层转发依赖于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信息。
2. 包含以太网头部的 Ethernet _ ll 帧的长度为?
A .60-1560B
B .46-1500B
C .64-1500B
D .64-1518B
答案:D
解析:以太网帧是数据在以太网网络中传输时的基本单元。每个以太网帧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一个关键部分就是以太网帧的头部,也称为以太网头部。
以太网头部包含了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以及类型字段等信息。因此,当我们说包含以太网头部的Ethernet II帧,指的是整个Ethernet II帧的长度,从头部开始到尾部结束,通常在64至1518字节之间。
IEEE 802.11 Wi-Fi帧和以太网帧是两种不同的数据帧类型,用于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点:
1. 传输介质:
以太网帧通常用于有线网络,通过物理电缆传输数据。
IEEE 802.11 Wi-Fi帧则用于无线局域网(Wi-Fi)中,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2. 数据链路层:
以太网帧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在OSI模型中位于第二层。
IEEE 802.11 Wi-Fi帧也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但适用于无线网络环境。
3. 帧格式:
以太网帧通常包含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校验序列等部分。
IEEE 802.11 Wi-Fi帧包含类似的字段,但还包括一些特定于Wi-Fi的控制字段,例如接入点地址、无线信道信息等。
4. 碰撞检测:
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址冲突检测)来检测数据传输的碰撞,并在传输过程中处理冲突。
在Wi-Fi网络中,由于是共享媒介,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址碰撞避免)机制来避免碰撞,并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随机退避。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