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CIM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绝热偏置分子动力学”(PCV-ABMD)的新方法,深入探讨了突变如何影响药物噻托溴铵(tiotropium)与毒蕈碱M3受体(M3R)的解离过程。
1. 引言
药物与靶点的结合和解离过程,即药物在靶点上的“驻留时间”,是决定其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传统药物研发通常关注结合亲和力,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结合动力学(如解离速率Koff)同样至关重要。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药物为例,尽管它们对M2和M3受体的结合亲和力相似,但在M3受体上的较长驻留时间,使其疗效更佳,同时减少了对心脏M2受体的副作用。
2. 研究亮点
亮点一:高效可靠
传统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成本高昂,药物解离过程往往需要耗费数百天计算时间。而PCV-ABMD方法通过巧妙设计路径集体变量,将计算时间显著缩短(如从400天降至182天),仍然能够准确模拟药物解离过程。
亮点二:精准预测突变效应
研究人员对一系列M3R突变体进行了模拟,成功重现了实验测得的药物解离速率排序。这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预测突变对药物驻留时间的影响。
亮点三:揭示分子层面机制
通过比较野生型M3R与M2R,研究揭示了受体亚型动力学选择性的分子基础。结果显示,M3R中K523与E220之间的盐桥稳定了细胞外环结构,从而延长了药物的驻留时间。
3. 思考与启示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高效的计算手段,也为理解药物结合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药物设计中,仅关注结合亲和力是不够的,结合动力学,尤其是驻留时间,应被赋予更高的优先级。未来,这类计算方法有望成为药物筛选和优化的常规工具。与之相似的有在此之前我曾向大家介绍的一款在线工具MoMA-LigPath。如果想了解详情可以点击下方蓝字跳转。
相信有了这些工具的助力,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并在需要考虑药物在靶点停留时间的复杂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为探索不同受体亚型的微妙差异提供了宝贵的分子层面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