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433Mhz无线信号

本文详细比较了315MHz和433MHz无线信号在频率、穿透能力、应用场景和可能遇到的干扰方面的异同,并介绍了EV1527编码芯片在遥控器中的应用,包括其RollingCode技术以及信号发送数据帧格式。

315/433 无线信号异同

0. 频率差异:

315MHz:工作频率较低,通常用于工业控制、家庭安防系统等需要穿透力较强、远距离传输的场景。
433MHz:工作频率稍高,主要用于遥控器、无线门铃等场景,同样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受到一些干扰。

1.穿透能力:

由于315MHz和433MHz的波长较长,它们都具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可以穿过一些障碍物如墙壁、建筑物等,实现远距离传输。但315MHz的波长稍长,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具有略微更好的穿透能力。

2.应用场景:

315MHz常用于需要长距离传输和穿透障碍物的应用,比如工业遥控、家庭安防系统等。
433MHz通常用于一些简单的无线控制器、门铃、温度监测等应用,也常见于一些遥控器。

3.干扰:

由于工作频率的不同,315MHz和433MHz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受到不同类型的干扰。一般来说,频率较低的315MHz可能更容易受到一些低频干扰的影响,而433MHz可能对高频干扰更敏感。

EV1527

EV1527是一种常用的编码芯片,用于无线遥控器等应用中。它使用了一种称为Rolling Code(滚动码)的技术,以提高安全性和防止重放攻击。EV1527芯片可以与接收器配合使用,接收器能够解码来自遥控器的信号,并执行相应的操作,比如控制门禁系统、车库门或者智能家居设备。

在EV1527中,除了用户数据以外,还有一个同步码。同步码的作用是在接收端进行帧同步,确保正确地解码用户数据。同步码通常是一个特定的固定序列,当接收器检测到这个序列时,就知道下一个数据帧的开始,并开始解码用户数据。

EV1527芯片有20位的地址码,这20位地址码已经由芯片厂商事先烧录好,也就是做片子的时候就写好了,你买到手里的芯片都有一个不同的地址码,2^20=1048576,一百多万个。也就是厂家在生产完这一百多万块芯片后,又开始从0编码。但即使这样,你买到手里的芯片重码的几率还是微乎其微,因此可以放心使用。

信号的频率由第1脚上的电阻和低2引脚上的电源电压共同决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振荡电路是无线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线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的频率必须匹配。
EV1527可根据电压和振荡电阻的匹配情况来确定其振荡频率,电压越高,频率越大,电阻越大频率越小

  • 无线信号发送数据帧格式:
    同步码(帧头) + 地址码 (20bit) + 数据码(4bit)

小结

RF芯片支持:

大多数通用的射频(RF)芯片都可以配置成支持315MHz或433MHz的频率。然而,并非所有的RF芯片都能同时支持这两种频率,一些设计可能会做出牺牲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或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

参考来源

拆解一个无线门铃,学习EV1527芯片的编解码

本人非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小小程序员,arduino纯属爱好,所发文章仅限于本人智商,如有问题,请大家指正。 近期对智能家居比较敢兴趣,其中存在几个无线传输的模块,起初选用的2.4G的nRL24L01模块,那个东西真是折腾死人,弄了一个星期都没找到问题点。最后在收拾元件箱子的时候,发现一套以前买的433Mhz模块,就想干脆用这个吧。在各种方式的search,找到了一个lib - RCSwitch,看了例子还比较好用,可以传输24bit的值。立刻装上测试。 315\433射频模块介绍: 当发射电压为3V时,空旷地传输距离约20~50米,发射功率较小,当电压5V时约100~200米,当电压9V时约300~500米,当发射电压为12V时,为最佳工作电压,具有较好的发射效果,发射电流约60毫安,空旷地传输距离700~800米,发射功率约500毫瓦。外接天线:10cm(发射模块天线:10cm,接收模块天线:30cm)多芯或单芯普通导线。 在实际测试中,随便接了跟电线,传输能达到5米,无丢包现象。这个射频模块的穿墙效果,应该会比2.4G的好很多。我家里以前一套315Mhz的报警器,全屋传输无压力。 接线很简单,只有三个脚,两个是电源,一个是数据。 发射端 VCC GND DATA- arduino 10脚(可以变更,在代码中调整) 接收端 VCC GND DATA- arduino 2脚(使用终端2则使用3脚,在代码中调整) 程序使用RCSwitch附带示例修改,传感器值使用随机数替代。 传输思路是将24bit的值分开,前12位为传感器ID,后12位为传感器值,12bit,可以到4096,应该够用了。 其他的控制编码器的例子还没有试,下次测试好了再来。 说明: 还忘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在lib中有个代码需要修改,不然会接受到4个重复的值。由于本人对中断不是很熟悉,不知道4个重复值造成的原因,只是测试出改了一个值,请各位大师给予解答。 [pre lang="arduino" line="1"]void RCSwitch::handleInterrupt() { if (repeatCount == 6) { // 需要将 2改为 6repeatCount == 2 if (receiveProtocol1(changeCount) == false){ if (receiveProtocol2(changeCount) == false){ if (receiveProtocol3(changeCount) == false){ //failed } } } repeatCount = 0; } }[/pre] RF射频模块发射端程序部分截图: RF射频模块接收端程序部分截图:
### 433MHz 遥控器工作原理 #### 工作频率应用场景 433 MHz 是国际通用的ISM频段之一,被广泛应用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这一频段内的无线电波能够提供较好的穿透能力较远的有效传输范围,适用于车库门控制器、家庭自动化系统等多种场景[^1]。 #### 发射端设计 发射部分主要包括编码电路高频振荡回路两大部分。当按下遥控按键时,微处理器按照特定格式将指令编译成二进制序列,并通过调制方式加载到载波信号上;随后经由天线向外发送已调制好的电磁波。常见的ASK(幅移键控)或FSK(频移键控)技术用于实现这种调制过程。 #### 接收端解析 接收模块负责捕捉来自空间中的433 MHz信号并还原原始信息。一般而言,它包含前置放大器、混频器、滤波器及解码芯片等组件。接收到的弱小RF信号先经过低噪声放大处理后再送入变频级转换为中频(IF),接着利用限幅放大去除幅度波动影响,最后再由专门的集成电路完成检波恢复出基带数据流供后续应用层解读使用。 ```python import RPi.GPIO as GPIO from time import sleep # 假设这里定义了一个简单的GPIO控制函数来模拟发送命令给433MHz发射模块 def send_command(command): pin = 18 # BCM编号下的物理引脚号 GPIO.setmode(GPIO.BCM) GPIO.setup(pin, GPIO.OUT) try: for bit in command: if int(bit) == 1: GPIO.output(pin, True) sleep(0.001) # 占空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else: GPIO.output(pin, False) sleep(0.001) # 插入适当的时间间隔以区分不同位之间的边界 finally: GPIO.cleanup() command_to_send = "010101..." # 这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二进制字符串表示要发送的数据帧 send_command(command_to_send) ``` 上述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通过树莓派平台上的Python程序向连接至指定GPIO口的433 MHz RF发射模组发出一串预定义好的脉冲宽度调制(PWM)形式的控制字节作为示范用途,请注意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如错误检测机制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