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序设计的世界里,内存管理始终是开发者绕不开的核心课题。对于 C/C++ 程序员而言,手动分配与释放内存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却也常常因疏忽导致内存泄漏或野指针等致命问题。而 Java 凭借其自动化垃圾回收机制,将开发者从繁琐的内存管理中解放出来,这一特性不仅降低了程序出错的概率,更成为 Java 语言在企业级应用中广泛普及的重要基石。
垃圾回收的核心使命
Java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简称 GC)的本质,是通过虚拟机自动识别并回收不再被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这一过程如同办公室的保洁系统:当某些文件(对象)不再被任何人(程序)需要时,保洁人员(GC 机制)会定期清理它们,释放存储空间(内存)供新的文件使用。
在 Java 中,所有对象都存储在堆内存中,而堆内存的大小是有限的。如果只分配内存而不释放,最终会导致内存溢出(OutOfMemoryError),程序崩溃。垃圾回收机制的存在,正是为了动态维持内存的平衡 —— 既保证程序运行时的内存需求,又避免无效对象长期占用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回收并非 Java 独有的特性,但其实现的成熟度和效率,在主流编程语言中处于领先地位。从 JDK 1.0 时代的简单回收算法,到如今 JDK 21 的 ZGC、Shenandoah 等低延迟收集器,Java 垃圾回收机制的演进史,也是内存管理技术不断突破的发展史。
如何判定 “垃圾”:对象存活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垃圾回收,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对象已经 “死亡”(即不再被使用)?Java 虚拟机采用可达性分析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算法比早期的引用计数法更为可靠。
可达性分析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一系列被称为 “GC Roots” 的对象作为起点,从这些起点出发,沿着引用链遍历所有可访问的对象。所有能被 GC Roots 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对象,被视为 “存活对象”;反之,无法通过任何引用链连接到 GC Roots 的对象,则被判定为 “垃圾对象”,等待被回收。
那么,哪些对象可以作为 GC 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