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早在2015年,阿里提出“小前台+大中台”的概念战略规划。本文简单分享一下我对中台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觉得不错的同学可以加我公众号,会经常分享一些技术干货,以及热点AI和科技新闻
一、什么是中台?
中台就像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中台。
总的来说:
中台,就是将各个业务线中可以复用的一些功能抽取出来,剥离个性,提取共性,形成一些可复用的组件。
二、中台有哪几种
2.1.业务中台
上图是业务中台的典型案例。
业务中台的定义:
业务中台是指微服务业务平台,例如常见的交易中台、订单中心、营销中心等。它承载了企业的核心关键业务,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业务中台的建设目标是将可复用的业务能力沉淀到业务中台,实现企业级业务能力复用和各业务板块之间的联通和协同,确保关键业务链路的稳定高效,提升业务创新效能。
2.2.技术中台
上图是技术中台的典型案例。
技术中台的定义:
技术中台主要是指学习部队高效、灵活和强大的指挥作战体系,是为了做资源整合、沉淀业务和产品技术能力,打通前台需求与后台资源的连接,提供数据能力和产品技术能力,为前台业务开展提供底层的技术、数据资源和技术能力支撑,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发挥数据应用的新创新。例如微服务框架、Devops平台、容器之类。
2.3.数据中台
上图是数据中台的典型案例。
数据中台的定义:
数据中台通过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加工,同时统一标准和口径。数据中台除了拥有传统数据平台的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外,会更多聚焦于为前台一线交易类业务提供智能化的数据服务,支持企业流程智能化、运营智能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
总结
我觉得这三种中台并不互斥,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撑业务发展和系统迭代,一个中台可以同是是技术中台和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只要能满足业务,后续系统迭代中能更加高效和易扩展即可。
三、中台如何落地
3.1 中台的演变
中台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会经过几个过程的演变,最终才会形成中台:
单体应用–>微服务–>平台化阶段–>中台战略
3.2 中台的落地
想要落地中台,一般要满足以下条件:
- 技术栈统一
- 解决方案统一
- 运维与框架统一
- 部署与测试统一
- 上线方案统一
但是,如何划分中台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所幸 DDD 的领域划分很大程度上知道中台的建设,两者的对应关系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也正导致了DDD逐渐进入大家的视线。
四、思考:中台真的好吗?
其实,大家可能也会听到各个大厂对中台反对的声音。那么,中台有什么问题呢?
中台的建设和实施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认知问题:中台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个认知问题。企业需要明确中台建设的目标和意义,统一全公司的认知。如果在建设中台之前没有统一认知,可能会在中台的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陷入被动的局面。
-
组织架构调整:中台的建设涉及到组织架构的调整,这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任何组织架构的调整都会牵扯到利益关系,这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
-
技术选型和实施:中台的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和实施方案。不同的技术栈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中台的性能和稳定性。
-
业务抽象和建模:中台需要将业务需求进行抽象和建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业务抽象和建模做得不好,可能会导致中台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或者无法实现业务的快速迭代。
-
资源投入:中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
数据整合:中台需要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这可能会面临数据孤岛、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台的建设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规划,以及足够的资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