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extern "C"是C++中的链接规范,用于确保函数以C语言方式编译和导出。由于C++支持函数重载会对函数名进行修饰,而JNI需要查找未修饰的原始函数名,不加extern "C"会导致JVM找不到对应符号。典型用法是在C++实现的JNI方法外包裹extern "C"代码块,或使用#ifdef __cplusplus条件编译保证兼容性。该机制是C++与C语言混合编程的关键技术,在JNI开发中不可或缺。
extern "C"
是 C++ 语言中的一个链接规范(linkage specification),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编译器:用 C 语言的方式来编译和导出这些函数,而不是用 C++ 的方式。
1. 为什么需要 extern "C"
?
- C++ 支持函数重载,编译器会对函数名做“名称修饰”(name mangling),生成独特的符号名。
- C 语言不支持重载,函数名就是符号名,没有修饰。
- 如果你用 C++ 编译器写 JNI 的 native 方法实现,不加
extern "C"
,JVM 找不到对应的符号(因为符号名被 C++ 修饰了)。
2. 例子
假设你有如下 JNI native 方法:
public native int add(int a, int b);
C++ 实现:
// 不加 extern "C"
JNIEXPORT jint JNICALL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JNIEnv* env, jobject thiz, jint a, jint b) {
return a + b;
}
- 如果用 C++ 编译器编译,导出的符号可能是
_Z24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P7JNIEnv_P8_jobjectii
(被修饰过)。 - JVM 查找的是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
,找不到,报错。
加上 extern "C"
:
extern "C" {
JNIEXPORT jint JNICALL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JNIEnv* env, jobject thiz, jint a, jint b) {
return a + b;
}
}
- 这样编译出来的符号就是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
,JVM 能正确找到。
3. 常见写法
通常会这样写:
#ifdef __cplusplus
extern "C" {
#endif
// JNI 方法实现
#ifdef __cplusplus
}
#endif
这样无论用 C 还是 C++ 编译器都能兼容。
4. 总结
extern "C"
的作用是防止 C++ 的 name mangling,让函数以 C 语言的符号导出,保证 JVM 能找到 JNI native 方法。- 只要用 C++ 编写 JNI native 方法实现,必须加
extern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