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I中extern “C“的作用解析

文章摘要

extern "C"是C++中的链接规范,用于确保函数以C语言方式编译和导出。由于C++支持函数重载会对函数名进行修饰,而JNI需要查找未修饰的原始函数名,不加extern "C"会导致JVM找不到对应符号。典型用法是在C++实现的JNI方法外包裹extern "C"代码块,或使用#ifdef __cplusplus条件编译保证兼容性。该机制是C++与C语言混合编程的关键技术,在JNI开发中不可或缺。

extern "C" 是 C++ 语言中的一个链接规范(linkage specification),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诉编译器:用 C 语言的方式来编译和导出这些函数,而不是用 C++ 的方式。


1. 为什么需要 extern "C"

  • C++ 支持函数重载,编译器会对函数名做“名称修饰”(name mangling),生成独特的符号名。
  • C 语言不支持重载,函数名就是符号名,没有修饰。
  • 如果你用 C++ 编译器写 JNI 的 native 方法实现,不加 extern "C",JVM 找不到对应的符号(因为符号名被 C++ 修饰了)。

2. 例子

假设你有如下 JNI native 方法:

public native int add(int a, int b);

C++ 实现:

// 不加 extern "C"
JNIEXPORT jint JNICALL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JNIEnv* env, jobject thiz, jint a, jint b) {
    return a + b;
}
  • 如果用 C++ 编译器编译,导出的符号可能是 _Z24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P7JNIEnv_P8_jobjectii(被修饰过)。
  • JVM 查找的是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找不到,报错。

加上 extern "C"

extern "C" {
JNIEXPORT jint JNICALL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JNIEnv* env, jobject thiz, jint a, jint b) {
    return a + b;
}
}
  • 这样编译出来的符号就是 Java_com_example_MyClass_add,JVM 能正确找到。

3. 常见写法

通常会这样写:

#ifdef __cplusplus
extern "C" {
#endif

// JNI 方法实现

#ifdef __cplusplus
}
#endif

这样无论用 C 还是 C++ 编译器都能兼容。


4. 总结

  • extern "C" 的作用是防止 C++ 的 name mangling,让函数以 C 语言的符号导出,保证 JVM 能找到 JNI native 方法。
  • 只要用 C++ 编写 JNI native 方法实现,必须加 extern "C"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你一身傲骨怎能输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