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隧穿效应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20世纪物理学革命史。它充满了巧合、洞见、理论与实验的完美共舞。让我们一起拨动时间的指针,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看看这颗“不可能”的种子是如何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
历史背景:暴风雨前夜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看似已经完工,宏伟、坚固、和谐。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解释了从天体运行到电闪雷鸣的一切。然而,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飘来了两朵著名的“乌云”:
- 黑体辐射问题: 经典理论预言,一个热的物体在所有频率上都应辐射出能量,导致在高频区域辐射出无穷大的能量——这被称为“紫外灾变”,与实验结果完全不符。
- 光电效应: 光照射到金属上会打出电子,但经典电磁波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光的频率(而非强度)决定了电子能否被打出。
这片宁静被彻底打破了。物理学正处在一场深刻革命的前夜,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幽灵般”的现象。
量子隧穿效应的发展时间线
第一阶段:理论的萌芽与预言 (1900 - 1927年)
-
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 (Max Planck)
- 事件: 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普朗克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假设:能量的辐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他称之为 “量子”(Quantum)。能量量子
E = hν
(h
是普朗克常数,ν
是频率)。 - 历史意义: 量子概念的诞生。虽然普朗克自己
- 事件: 为了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普朗克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假设:能量的辐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他称之为 “量子”(Quantum)。能量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