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在软件开发中,性能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常见的性能优化策略
1. 代码优化
之所以把代码放到第一位,是因为这一点最容易引起技术人员的忽视。很多技术人员拿到一个性能优化的需求以后,言必称缓存、异步、JVM等。实际上,第一步就应该是分析相关的代码,找出相应的瓶颈,再来考虑具体的优化策略。有一些性能问题,完全是由于代码写的不合理,通过直接修改一下代码就能解决问题的,比如:
- 减少循环次数:循环是消耗时间的操作,应该尽可能减少循环次数。
- 相同逻辑重复多次:重复计算会消耗很多时间,因此应该尽可能避免。
- 使用缓存:缓存可以避免重复计算,提高性能。
- 使用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程序性能。
2. 数据库层面优化
SQL调优
这是最常用、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应该掌握基本的SQL调优手段(包括方法、工具、辅助系统等)。以MySQL为例,最常见的方式是,由自带的慢查询日志或者开源的慢查询系统定位到具体的出问题的SQL,然后使用explain、profile等工具来逐步调优,最后经过测试达到效果后上线。优化方式比如:索引优化:合理使用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避免全表扫描:全表扫描会消耗很多时间,应该尽可能避免。
架构层面的调优
这一类调优包括读写分离、水平和垂直分库分表等方面,一般需要的改动较大,但是频率没有SQL调优高,而且一般需要DBA来配合参与。我们可以通过内部监控报警系统(比如Zabbix),定期跟踪一些指标数据是否达到瓶颈,一旦达到瓶颈或者警戒值,就需要考虑这些事情。通常,DBA也会定期监控这些指标值。
- 分库分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库分表的方式提高查询效率。
- **读写分离:**实现方法一是通过分析sql语句是insert/select/update/delete中的哪一种,从而对应选择主从,二是通过拦截方法名称的方式来决定主从
连接池调优
我们的应用为了实现数据库连接的高效获取、对数据库连接的限流等目的,通常会采用连接池类的方案,即每一个应用节点都管理了一个到各个数据库的连接池。随着业务访问量或者数据量的增长,原有的连接池参数可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当前使用连接池的原理、具体的连接池监控数据和当前的业务量作一个综合的判断,通过反复的几次调试得到最终的调优参数。
3. 网络优化
减少网络请求次数:网络请求是消耗时间的操作,应该尽可能减少请求次数。
4. 缓存
缓存分类
- 本地缓存:HashMap、ConcurrentHashMap、Ehcache